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鲍勃·迪伦论文范文资料 与鲍勃·迪伦:我不在那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鲍勃·迪伦范文 科目:学士论文 2024-03-18

《鲍勃·迪伦:我不在那儿》:本论文为您写鲍勃·迪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我不分黑白,我不分左右,也不是什么政治诗人,更不是任何人的仆人,我最多只是一个独立表达的歌手等”

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民谣、摇滚歌者鲍勃·迪伦,颁奖词是“为伟大的美國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

这个消息让全世界都觉得有点儿惊讶.

鲍勃·迪伦甚至称不上一位纯粹的作家,他的所有“文学”作品囊括起来是400多首歌词、一本没有几个人看得懂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以及一本自传.

而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鲍勃·迪伦所获得的奖项包括十次格莱美、一次金球、一次奥斯卡以及一次普利策的特别荣誉.

与单纯的写作者相比,鲍勃·迪伦对于全世界的意义更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着的理想主义、任性放浪的青春岁月,以及那个充斥着热血、革命、堕落以及狂飙与启蒙的逝去时代.

无因的反叛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幕甚为撩人:阿甘与少年时爱慕的女孩珍妮重遇,坐在台下,看她披散着长发、仅用一把吉他遮掩着身体,在乌烟瘴气的*中,缓缓地吟咏着一首歌谣.

那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

“那些人还要活多久,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一个人能扭多少次头,假装他并没有看到,而答案正在风中飘等”

电影表现的时间段正是美国历史上狂飙突进的上世纪60年代,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鲍勃·迪伦的音乐正是那个嘈杂年代永远不能磨灭的背景音.

美国的历史太短,对于这个相对年轻的、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来说,那个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几百年历史中最浪漫的时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的阴影已经褪去,年轻人们正在生机勃勃地走向崭新的时代,他们不理会这个世界曾经遭遇了怎样的重创,也不肯埋头于古老的传统中负重前行,他们蓄起长发,怀揣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者《在路上》,选择用各种各样的运动来反抗旧有的规则以及文化,嬉皮士、垮掉的一代、历史虚无主义、亚文化、民权运动等这些标签,代表着鲍勃·迪伦粉墨登场的时代.

他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舞台了.

从故事的开始,迪伦就打算隐藏自己的身份.他本姓齐默尔曼,是个来自明尼苏达州希宾小镇的犹太男孩,少年时就开始接受美国乡村音乐、黑人音乐的熏陶.犹太背景带给他孤独感,他想要成为其他的什么.他最早的隐藏手段就是诗歌和画画.“我所有的事就是写和唱,还有在纸上涂抹小画,让自己消融到看不见自己的场景中去.”他曾回忆.很快,美国传奇男星詹姆斯·迪恩和猫王的摇滚乐成了他的“新宠”,他隐藏自己的手法多了起来.

大学时代,他迷上了垮掉派诗歌和民谣音乐,像自己所迷恋的偶像们那样不修边幅,厌恶学业和工作,拒绝承担社会义务.他想成为一个民谣歌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名字改成“鲍勃·迪伦”,并且给“迪伦”编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世——他早就对自己的犹太身世不满意,而少年时他所听的很多黑人音乐大师都是来自南方.

1961年,刚刚20岁的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退学,提着旧皮箱、背着一把吉他走进了纽约的格林威治村.

他像一颗盐粒一样迅速溶解进了纽约的大海.

很多很多年之后,鲍勃·迪伦在自己的自传《编年史》中回忆道:有一次和家里人通电话,我爸接过来听,问我在哪儿,我说在纽约,世界的首都.他说,“好一个玩笑”.但这不是玩笑,纽约是一块磁铁——拥有吸引万物的力量,拿走磁铁,一切都会分崩离析.

在格林威治村,鲍勃结识了一群与他一样在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笃信自由、精力旺盛,同时又充满了对时代、政治与生命的迷惘,他们聚合在一起,很快就找到了一种迥异于父辈们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

“犹记得,在当年的格林威治村,我们将画作挂于墙上,登台歌唱,发表演讲;我们让每个夜晚都充满了爱的火焰;我们离经叛道、洞若观火,我们追求着真理、燃烧着,我们向世界宣告着理想,在现实的残酷中怒吼;当然,我们的生活还充满诗歌、文学和音乐.”当时鲍勃·迪伦的女友、同时也是他多首作品的缪斯女神苏西·罗托洛这样回忆着那段燃烧的岁月.

对于那个时代来说,鲍勃·迪伦的歌声就像是一面旗帜,张扬着自由、平等与反对权威的意味,他在来到纽约的第二年后,就发表了第二张专辑,名为《自由自在的迪伦》,在那部专辑中,《答案在风中飘》是不折不扣的主打歌.

鲍勃的本意也许并不是如同后人所理解的那样反对战争、还有,在那些强贴上去的、耀眼的标签背后,“一个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获得自由?一个人要扭多少次头还是假装看不见?”这唱的更像是一个少年对于整个成人世界的问责,拒绝圆滑、拒绝压迫、拒绝所谓成熟的冷漠、拒绝一切束缚,鲍勃·迪伦用这首歌,让自己成为了那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领袖.

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追溯至鲍勃·迪伦更为年轻的时光,作为小镇少年的他,将好莱坞演员詹姆斯·迪恩视为自己的偶像,他将迪恩主演的电影《无因的反叛》看了很多遍.在那部电影中,迪恩梳着光溜溜的大背头,穿着格子衬衣、黑皮夹克以及紧身牛仔裤,他顶撞着父亲,在悬崖边飙车,与美丽的女朋友热恋.鲍勃不一定真的认同电影中迪恩所扮演角色的生活方式,他只是迷恋着那种反叛的感觉,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缘由,并且,在时代的沉浮中一点点将这感觉放大,并最终伴随了自己的一生.

在鲍勃·迪伦登上舞台的20年后,他的影响力终于辐射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在时代风云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人,从各种各样隐秘的渠道,聆听到了鲍勃·迪伦沙哑的声线.林怀民、赖声川、陈升等这些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们都曾把鲍勃·迪伦视为自己的精神知己.在鲍勃的歌与诗中,那种少年人特有的棱角与反叛几乎一瞬间就击中了这些同样敏感又迷惘的心灵,甚至在不经意间,引导他们走向与自己同样的道路.比如罗大佑,他后来被很多人评价比喻为“中国的鲍勃·迪伦”,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与鲍勃一样,在能够写出优美句子的同时,也有着一副糟糕的、吐字不清的嗓音,而是因为他们同样在年华渐老时,也拥有着一颗敏感、多思而又反叛的少年心,并且始终如一地在作品中,念念不忘着自己那早已被毁坏的青春.

鲍勃·迪伦论文参考资料:

小爱迪生杂志

结论:鲍勃·迪伦:我不在那儿为适合鲍勃·迪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鲍勃·迪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