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非儒弘道歧路论文范文资料 与由儒入道和非儒弘道歧路和会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非儒弘道歧路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3

《由儒入道和非儒弘道歧路和会通》:该文是关于非儒弘道歧路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经董仲舒改造的汉代新儒学曲折地彰显出道家基质.魏晋之际,儒道互济、阴阳表里.作为“竹林玄学”的领袖,阮籍“由儒入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阮籍和嵇康殊途同归的哲学进路折射出魏晋玄学生发于先秦以降儒道互济的思想理路.

关键词:由儒入道;非儒弘道;儒道互济

中图分类号:B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2-0110-04

一、罢黜百家下的道家暗流

(一)黄老之学的再起

先秦诸子,阴阳、儒、墨、名、法、道并称.春秋战国,诸侯异政、百家争鸣.秦“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史记·秦始皇本纪》)然“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陆贾:《新语-无为》).“汉兴,接秦之弊”(《史记·平准书》),社会残败,“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民生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汉书·食货志上》),吸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新书·过秦论》)的“过秦”教训,“反秦之敝,和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汉书·循吏传》),实行适应汉初实际的“黄老之术”休养生息.

“黄老”其名合称或并称,始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战国中期以降,崇尚黄帝的思想和信奉老子的思想逐渐合流,稷下道家托“黄帝之言”、宗“老子之学”,融合“刑”和“德”、“刑名法术之学”和“无为之道”,称“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先秦各派诸子,主要是以老子学说为圭臬的道家和法家分化、整合的思想结晶,亦是“天下大争”的社会现实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据《史记·乐毅列传》,以“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为思想传行之于历史实践的标志性符号,面对秦汉之际的重重危机,黄老之学为遍体鳞伤的社会开出了“和民生息”、“轻徭薄赋”、“清静无为”、“去奢尚俭”、“慎刑恤罚”等疗愈政治、经济、思想、刑律等各个方面巨大创痛的良方.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凡六七十年,至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国家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庶,天下甫定之时“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上》)“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同上),艰难困苦、混沌无章的窘况显著改善.历史实践证明,黄老之学为指导社会顺利完成由乱而治的过渡,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政治思维方式和制度操作模式.

(二)董仲舒对道家的彰显

黄老之学是汉初实现“由乱而治”的一剂良方,却对如何“由治而大治”捉襟见肘.董仲舒适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为汉武帝所赏识并采纳.儒学上升为独尊之学,取代黄老之学营构新的上层建筑.

董仲舒所阐发的独尊之儒,杂采儒、道、阴阳灾变诸说,推衍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是经过改造的新儒学,已和先秦之儒渊然有别,大量汲取黄老学说,蕴涵诸子百家的诸多思想因素.经董仲舒改造的西汉新儒学,表面上独尊儒家,实质上杂糅诸子思想,特别是融合了儒道两大思想主流,曲折地彰显出道家这股生生不息的文明暗流,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引向隐晦的新途.

二、“由儒入道”和“非儒弘道”的歧路

东汉末年,机变屡起,社会矛盾剧烈激化.思想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历史时代的机缘相契,思想血脉中.道家基质勃发.曹魏正始年间,何晏和王弼的高妙玄思,消解了两汉今古文经学的繁冗琐碎:圆融了谶纬之学和阴阳灾变之说的牵强比附.滥觞于“正始之音”的文明音响,鼎盛于“竹林时期”.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阮籍“由儒人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

(一)阮籍“由儒入道”的价值认同

《乐论》开篇藉“刘子”之问直溯孔子:“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阮籍假“刘子”之口从功能的角度诠解“礼”.“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认为,孔子之前,原始之儒更重视“礼”,而非“仁”.孔子学说中,“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礼”和“仁”互为表里.《礼记·礼器》言:“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无论男女、父子、君臣、百姓,皆备“礼”.“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等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同上)男、女,父、子,君、臣,百姓,因身份、地位的差异,所适用之“礼”不同自不待言;“礼”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其致一也”,“礼”的本质是一致的.如此,“礼”能够“别”男女,“成”父子,“立”君臣,“平”百姓.“礼”对于政治具有最积极的功用,即“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乐论》);亦即夫子对答齐景公问政,“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接着阮籍答难“刘子”之问:“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乎?”(《乐论》)由“礼”引出“乐”的有益功能.

阮籍把“乐”规定为“天地之体,万物之性”(同上),“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同上)面对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的社会现状,孔子愤懑丛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为平治天下.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同上)使社会得以大治的方法是“复周礼”.承接儒家“周公制礼作乐”的治世传统,阮籍在《乐论》中为社会治乱开出的方子是:“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礼定象,乐平心;礼治外,乐化内.“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以辨位正名的礼乐规制和陶化万民,实现“礼乐正而天下平”(《乐论》)的盛世理想.

《易》为百经之首,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通易论》中,阮籍描画了“天下平”的治世蓝图“是以上下和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氏’,顺其理也”;但 裸的现实却令阮籍痛心疾首:“今汝尊贤以相高,竞能以相尚,争势以相君,宠贵以相加,驱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残也.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大人先生传》)无望地挣扎于“开模以范俗”(《答伏义书》)的入世价值,愈发地神往“从容和道化同由,逍遥和日月并流”(同上)的出世之无价.“大人发辉重光,继明照于四方,万物仰生,合德天地,不为而成”(《通易论》),“故寂寞者

非儒弘道歧路论文参考资料:

师道杂志

结论:由儒入道和非儒弘道歧路和会通为关于非儒弘道歧路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