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亚里士多德论文范文资料 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和孔子的仁之区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亚里士多德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0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和孔子的仁之区别》:这篇亚里士多德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到目前为止,仅有为数不多的著作专门对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和孔子的仁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者对孔子“仁”的理解大多出自对“樊迟问仁”一章的分析,其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中庸》《孟子》等有关材料的中相关言论的字义考查将“爱人”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事实上,同对任何哲学概念的理解一样,对孔子“仁”的思想理解,亦必须严格在上下文的语脉中进行,在《论语》的整体中来把握.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论语》中孔子 “仁”并不是“亲密”、“亲近”的意思,而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大致有“善”和“正确”的意思;即使发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不是在说某一人际关系具有道德价值,而是在说主体自身具备德性;是从修正自身言行举止开始,直至天下无一物有所不当的推扩过程.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从字义上看,是相亲、相吸的意思,从内容上看,是一种喜爱的情感,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定义,同时只涉及人而不涉及物.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与孔子的“仁”看似相似,实则存在巨大差异,几乎没有可比性.

关键词:仁;友爱;道德准则;亲密;自身德性;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B22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111 — 03

到目前为止,仅有为数不多的著作专门对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和孔子的相关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而这些著作大多以孔子“仁”的思想作为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的比较点,进而从字源学、历史学、哲学等各个角度分析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但对两者的区别却言之甚少.并且现有研究在将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进行比较的时候,对孔子“仁”的理解大多出自对“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句的分析.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中庸》《孟子》等有关材料的中相关言论的字义考查将“爱人”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①.这种分析方法及其得出的结论是很成问题的.子思、孟子虽然被认为是孔子的后继者,但其思想与孔子究竟是何关系还有待研究;至于郑玄解《中庸》的言论和《说文解字》中的泛泛而谈,更不能拿来作为将孔子的“仁者”,“爱人”解为“亲”、“密”、“近”的依据.

同对任何哲学概念的理解一样,对孔子“仁”的思想理解,亦必须严格在上下文的语脉中进行,在《论语》的整体中来把握.就“樊迟问‘仁’”一条来说,其完整内容如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此句,《论语》的主要注家皇侃、包咸、孔颖达、刘宝楠、钱穆等人都未论及,或只是重复原句.朱熹在《四书章句》中解到:“爱者,仁之施”②,这也是一种循环定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在对此句的余论中指出《四书辨疑》之言“参考详备,无有不当,学者宜从之”③.《四书辨疑》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亦有爱恶之择也.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非谓不择善恶,普皆爱之也.盖仁者以爱人为本耳.至于遇有一直一枉亦不直,须枉直皆举也,然后为爱也.由是观之,爱人知人本不相悖,樊迟何为而疑之哉等”①

这段分析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仁”就感情倾向来说,“有好恶之择”,因此,并非狭义的“亲密”意.第二,“仁”的“好恶”之择是基于善恶的道德标准,能把“好恶”统一起来的“仁”者“爱人”就只能是以自己的“善”去对待他人,或是感化他人.这种解法不仅可以使“爱人”一句在“樊迟问‘仁’”一条上下文脉落中得以善解,而且与《论语》中孔子论“仁”的整体性格是相符的.“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朱熹注:“惟之为言,独也.盖其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等”可见,仁者是唯一有资格在明是非的基础上有理据地好恶人的人,因此,在孔子看来 “仁”应当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論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仁”与“恶”相对,“志于仁”就是要对治“恶”;“仁”又与“过”相对.因此,孔子所谓“仁”,大致有“善”和“正确”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孔子认为“仁”是“礼”、“乐”得以成其为自身的道德内涵之所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事实上,在孔子那里,“仁”不仅是规定“礼”、“乐”使它们成其为自身的价值来源,也是规定“孝”、“悌”、“忠”、“信”等具体道德使它们成其为自身的价值来源.反过来说,在《论语》当中,作为最高道德的“仁”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对其本身不能正面予以定义,而只能在具体行为中表现为种种特殊的道德价值.“樊迟问‘仁’”一章中所谓“仁者”,“爱人”也亦非孔子对“仁”的正面定义,而只是其中的一种.《论语》中与此类似的弟子问“仁”的章节还有很多,孔子的回答亦是各不相同:在《论语》中,“仁”在不同的场合中表现为“先难后获”、“礼”、“言仞”、“事贤”、“友仁”、“恭”、“宽”、“信”、“敏”、“惠”等具体德性.

并且,这些具体道德各有其特殊规定性,并且即使发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不是在说某一人际关系具有道德价值,而是在说主体自身具备德性.“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樊迟问‘仁’”一章中所谓“仁者”“爱人”,的含义非常接近,再联系“仲弓问‘仁’”,“子曰‘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仁者”“爱人”不是在说对人要友好,进而建立某种稳固的亲密关系,而是在说对待任何人都应该遵循的具体的道德原则,是“仁”这一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抽象道德性在待人接物这一具体情境中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

堂吉诃德论文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和孔子的仁之区别为大学硕士与本科亚里士多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亚里士多德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