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石川祯浩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石川祯浩的问题意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石川祯浩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22

《论石川祯浩的问题意识》:本论文可用于石川祯浩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石川祯浩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石川祯浩,日本研究党史的少数代表之一,因其强烈的问题意识给中国的学者带来诸多启发性的思考而备受中国学界的关注,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是其灵魂所在.一方面,石川先生注重实证考据和史料充盈的研究特色弥补了当前中国学术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其自身研究缺乏汉学基础和过于敏感的民族本位思想也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辨视角.

关键词:石川祯浩;问题意识;实证考据;史料充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62-02

2001年正值一大召开八十周年之际,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在积蓄了十多年的研究基础之上,尽可能的收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一手资料, 著成《中国成立史》一书.该书在岩波书店的编辑协助下出版了日文本,至此其雄厚的学术价值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逐渐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鲜明的问题意识构成了石川先生研究成立史的重要特征.

一、问题意识的内容

(一)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1](P. 66-67)石川先生对成立史的研究与其入京都大学现代史专业学习的一段经历有关.在现代史的演习课上,他曾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日本”为题做过一次研究报告,在调查了几个中国的社会主义文献的来源后,他对自己因见识浅陋而只能对中国的“一般见解”采取囫囵吞枣的办法深感愧疚.通过查阅报刊资料,石川先生终于弄清他在成立史研究方面的第一个问题即“源泉”不是李大钊,由此激发了其对研究党史的兴趣.

(二)分析问题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指如果只知学习而不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和分析,结果只会是一无所获.石川先生在考察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日本方面的关系,以及欧美的社会主义运动如何在苏联的熏陶下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据此他认为从多渠道涌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的成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相较于成立史研究投入精力之大,比之尚未弄清的问题之多颇令石川先生感到意外,此后的十年间,其研究重点也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展到了成立史的研究.

(三)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问题.石川先生利用其在京都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心研究,譬如该校文学系现代史研究室诸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人文科学研究所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诸前辈多年苦心收集的大量党史资料的借阅,不仅开拓了石川先生看待问题的眼界,也为其追求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奠定了基础.伴随研究的深入展开,石川先生越来越发现史料研究的不足与欠缺,为此,他通过广泛撒网以及大量的搜索工作,挖掘了俄语以及中文文献等对于研究成立史问题的意义.

二、问题意识特色

(一)特色之一:实证考据

2006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的石川祯浩所著《中国成立史》(中译本)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石川先生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二节上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论证“源泉”不是李大钊以及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如何得益于“源泉”的*作用等,对该问题淋漓尽致的剖析有利于进一步肃清学术界可能存在的混淆见解.据石川先生的考证,当年在《晨报》上以“渊泉”为笔名连续翻译、发表一些社会主义著作的不是李大钊而是当时《晨报》驻日本特派记者陈溥贤,这一考证的出台的确博得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大家赞许.譬如,占善钦在评价石川祯浩该本著作时,就称其为“一部精心考证的创新之作.”[2](P.126-129 ) 曾成贵也曾发文表明,“该书堪称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3](P.142-143)这些学者对于石川先生研究成果的肯定,正是其注重实证考据研究特色的最佳佐证.

其次,“一大”是被作为执政党的中国赋予了特殊意义的,在时增时减的参加一大会议出席人数的变更上,石川先生也是用一种考据的方式找到了最为合乎史实的记载,虽然创建史的整體轮廓并不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发生变化,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确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一大代表到底是12人还是13人?在石川先生看来问题就在于如何整体地把握这一事实与俄语文件所记载的“十二人出席”的差异而已.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时的广州代表陈公博中途离开了大会,因而石川先生据此认定俄文《中国代表大会》的执笔者在把参会的人数定为“十二人”时,不是什么代表资格审查的结果,而是因为一大会议结束时十三人代表之一的陈公博不知去向,故而把他排除在外.

(二)特色之二:史料充盈

其一,内与外,有关第一手资料的问题.2015年6月17日,知名教授沈志华在接受《中国近代史》杂志编辑专访时就学生的培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八十年代学生写论文用二手资料,不用档案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刚刚开放,可用的档案也不多,思想上也比较保守.但到了21世纪,各国的档案都已经开放了,你还蹲在图书馆里看二手资料,就是给中国学术界丢人了.在石川祯浩的这本著作里,从其注释的丰富程度,参考文献的内容之多,就可以窥见石川先生所耗费的精力.近年来,随着莫斯科档案的解密,利用原始文件再现事实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为了搞清某些问题,尽管石川先生并不熟知俄语,但他愿意通过邀请有俄语基础的同好者一起加入到对早期共产国际以及东亚的研究中,来实现对于俄语文献翻译以及俄文书写方面的需要,其对第一手资料执着追求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研究者.

其二,虚与实,有关回忆录的问题.在成立史的考证研究中,回忆录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但仅凭个人的回忆来断定“史实”也是有待商榷的,因回忆录的执笔过程(执笔时参考了什么资料,出于何种考虑)通常秘而不宣,也让以此为蓝本的研究者对其真实性、可靠性的认识大打折扣.在石川祯浩所著《中国成立史》的第四章特以较大篇幅探讨了一大出席者人数回忆的不断变化,为的是拨去回忆录产生过程的层层迷雾,以照射出回忆录的参考价值到底有多大.古往今来的回忆录或多或少参考了其他有关人士的回忆录和当时的文献,譬如董必武有关一大的回忆受当时发表的陈潭秋、李达等回忆录和新发现俄语文件的影响很大,几经周折,从坚持自己立场到逐渐放弃己见,可以说,追寻回忆录线索的本身,也是在寻找更为可靠资料的探寻过程.

石川祯浩论文参考资料:

石油类期刊

结论:论石川祯浩的问题意识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石川祯浩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石川祯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