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志论文范文资料 与微信民族志和写文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志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5

《微信民族志和写文化》:本文关于民族志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着一种由渐变到巨变的深刻“转型”(transformation),需要一种新的人类学书写态度和方法.和西方文化相比,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变动性”,而非保守性.而变动性虽然意味着风险,更潜藏着机会.“枝杈社会”是中国经济在大风险中持续向好的社会动力,它要求一个人做他应该能够驾驭的事情,而微信正是继房地产之后给中国老百姓全体的又一次的参和式的机遇.微信使人和人的关系呈现一种差序格局的颠倒,并通过使真实扭曲化来实现一种真实性,老百姓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文化,创造语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群学”.在微信群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过去我们认为技术造成了人群的分离,而微信时代,虚拟技术却使这种分离技术失灵了.此外,互联网也使知识的储备被知识的搜索和创造所代替,世界因为便捷的互联互通变得“平面化”,和此同时,我们的生活在时空安排上日益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而对这样的社会转型,田野在场对于民族志的书写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在一个微信的时代里,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的场景想象已经变得很容易实现了,今天的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或许可以变成一种拼插式的创新.

[关键词]微信民族志;民族志书写;拼插式书写;倒差序格局;“群学”;写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01-24

北京100872今天的世界,生活和娱乐之间越来越无法区分开来,和此同时,学术和生活也无法真正区分开来了.2015年前后,我曾经提出过“线索民族志”这个概念,核心指出要对一个引导问题发现的线索呈现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追溯.[1](P.47-57)在我看来,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探讨微信民族志的问题,在这方面微信民族志的概念已经是不再为大家所陌生了.2016年10月15日我们在北京的香山召集了一次有关于“微信民族志”这个概念的讨论会,这是借互联网微信群的蓬勃发展而举办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人主要都是在微信群里比较活跃的年轻人类学家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我們召集这个会议的最初目的就是想对一些未来可能产生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做一个探讨,但我们实际上在这个会议上讨论了比这个概念更为复杂的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社会学这些领域内的学者,如何去书写你所熟悉的文化或者你不太熟悉的文化,可能就是我们大家未来在研究中都要做的一件事情.但实际的情况是现在在如何去书写文化上发生了一种观念上的混乱,一方面是1988年出现并传播到世界范围内的“写文化”(Writing Culture)这个概念,由此而搞乱了人类学既有的书写规范,因为曾经老老实实写民族志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嘲笑,而这些嘲笑写传统民族志的人,自己似乎又不太愿意去追随这种传统民族志的写法了,很显然这是因为新一代的民族志学家对待究竟什么是知识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换言之,当一个人的信仰,或者认同,或者思想发生了改变,那么再想让他做一个跟他的想法或者是他的世界观有悖谬的事情,那就变得极为困难.所以我想,今天要讨论的问题首先可能跟中国当下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改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方面大概会有两派的观点存在,一种是认为这中间并没什么改变,中国照旧如此,或者世界也照旧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表达都发生了一种巨变.而在我看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确实发生了一场巨变.最近在烟台大学举办的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会年会大会报告上我专门提出了“从渐变到巨变”的主张,并以此作为大会主题演讲的题目.②我认为人类学应该在未来花费更多时间去研究当下社会是如何发生一种由渐变到巨变的改变的,过去曾经把这些变化统称为“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或者“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实际上老派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在用这个词,但是我们现在改用另外一个词,叫“转型”(transformation),转型就是巨变,其意味着一种有深度的改变.

实际上,理解传统文化,今天可以从人类学所切实注重的文化多样性这个角度去加以理解,一方面是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是要了解这种文化传统跟更大的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此同时,文化也因此而变得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自觉.今天学术研究领域中经常会谈到文化保护、非遗保护等问题,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文化也真正成为了国家以及地方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显然不能说现在的县委书记做事情、想问题会首先不假思索地把文化放在第一位,现在估计还不可能做到,但是他们已经知道或者已经意识到没有文化这个县发展起来就很困难,很难有真正的转变.所以北京各区县这两年的文化事业就很好做,大家都开始有了一种文化上的自觉意识. 2011年10月15到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在集中讨论如何大力发展文化的问题.最近 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也在谈文化如何打包走出去的问题,很显然文化问题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热点.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副中心移到了通县,而且北京强调,北京将不再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这个北京的定位已经非常确定,其背后的含义无疑是要把北京整体打造成为一个更体现文化精神的一个城市.现在可以说整个基层都在重视文化的问题,所以原来一个很不起眼的乡村,现在借着资本的进入、借着规划师的进入,而被转化或者包装成为了一个古村落,可能那个村子实际上也古不到哪里去,但是在这种包装之后便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来这旅游消费,提升这里的知名度.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谈到中西方文化,我首先想强调的一点是,究竟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此我有意地要把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对立起来,这个可能有些极端,真实中不一定必然存在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但这是我们在观念上的一种对立,属于一种理想型,便于比较和分析.换言之,从观念的意义上来说中西方文化之间大体可以有此种对立的存在,也就是可以有一个我们自身的相对熟悉的中国文化以及真实影响我们的生活相对并不太熟悉的西方文化这样的两分.在西方文化的观念里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霍布斯鲍姆说的“传统的发明”[2],西方在理解文化的时候,从概念引用上而言,“传统的发明”这个概念是很合适的,这个传统讲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有一种很基本的理解就是,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人跟神之间相互分离的过程,最初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牧师来了解上帝的声音,获得一种理解,乃是得到了上帝的感召(calling),通过这样一种人跟神之间的区分,即此岸和彼岸之间的区分,一切便听命于上帝的召唤.所以,那个时候的西方文化是一个为神所覆盖着的文化,但后来有了启蒙运动,大体上就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人们由此而开始自主性地用一些所谓人的理性去替代原来上帝的位置,这就带来了一种文化上的断裂,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根本就是它的这种断裂的发生以及后效.

民族志论文参考资料:

民族团结论文

民族艺术期刊

世界民族杂志

民族文学杂志社

民族论文发表

民族文学杂志

结论:微信民族志和写文化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民族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民族志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