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光和影论文范文资料 与光和影,定格在抗战最前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光和影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22

《光和影,定格在抗战最前线》:本文是一篇关于光和影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1937年6月,北平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当时有许多摄影名家来参展,如北京的张印泉、方大曾,上海的郎静山、刘旭沧,南京的叶浅予、高岭梅等,展出的摄影作品大多是关于风花雪月、名胜古迹等的,和其时已岌岌可危的北平形势颇不协调.

就在这次展览举办的一个星期后,抗日战争爆发了.“七七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时间,众多摄影者自觉地从全国各地奔赴抗战的最前线.

沙飞:

中国战地摄影第一人

1936年,沙飞在广州举办的“沙飞摄影作品展览”被誉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次革命”,他也成了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影展举办人之一.

沙飞是第一个采访平型关大捷的新闻记者.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战地照片,是沙飞留给后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1937年12月,沙飞到达晋察冀根据地,经聂荣臻将军任命成为根据地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从1937年开始,沙飞一直活跃在晋察冀边区和后来的华北解放区,他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了边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珍贵照片.他的作品涵盖内容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前所未有.有专家称赞沙飞是“书写晋察冀边区具有革命性、纪实性、情节性、艺术性全景式‘史诗’的第一人”.

沙飞还发起举办了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摄影展览—“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沙飞和助手罗光达把沙飞一年多来拍摄的晋察冀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照片底片印成小样片,贴在马粪纸上,再缝在长布条上,挂在驻地的大庙里,供人观赏.

1942年,沙飞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并任社长.它是中国解放区最早的大型摄影画报.当时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必需的设备、材料、厂房和技术人员一无所有,日军“扫荡”频繁,办画报如同异想天开.沙飞累得吐了几次血,但终于在1942年7月1日装订出五色套版精印的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惊人的奇迹”.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照片底片的安全时刻面临威胁,沙飞对底片一向注意保存,珍惜如命.1943年12月,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画报社从阜平北庄向北转移,底片、照片分装于六个牛皮箱和挎包里,警卫员赵银德背着两箱底片,李明背着两箱照片,沙飞背着两个挎包.当时沙飞已患肺结核,时常咯血,赵银德便劝说他把两个挎包交给年轻力壮的同志背.沙飞不肯,一再对战友强调,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必管他,必须保证底片的绝对安全,“人在底片在,人和底片共存亡”!战斗打得艰苦而激烈,伤亡不少,沙飞跑掉了鞋子,双脚溃烂感染,差一点儿双腿截肢,但照片和底片完好无损.日军把画报社视为眼中钉,多次重兵围剿.为保护底片,八路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一个警卫连的战士几乎全部战死,但底片依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到1948年底,画报社共保存了2万多张珍贵的底片.

方大曾:

用照片解读抗战

方大曾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拍摄于1936年到1937年,也就是方大曾失踪前的两年间.几十年的时间里,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等种种动乱和迁徙,他的妹妹方澄敏始终仔细地保存着这些珍贵的底片.

出生于北京的方大曾,如果健在,现在应该是100多岁了.可是,他本应该绵长的人生,却随着他的失踪(1937年失踪时年仅25岁)而终止.牺牲是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位年轻人失踪原因最多的猜测,而没有看到他的遗物和尸骨,又成了众多寻找者渴望他生还的一丝希望.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10号,他的父亲方振东在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工作,中学时代他开始喜欢摄影,用母亲给的7块钱买了一个相机.17岁那年,他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1930年,方大曾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这期间,他和诗人方殷共同主编了《少年先锋》杂志.1934年从中法大学毕业后,他在当时的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发表作品时常常署名为方德曾或小方.

1937年7月7日,方大曾得知日军进攻的消息,便决定带着相机前往卢沟桥.

范长江在《忆小方》中描述:平津陷落之后,我回到了上海,后来接到他(小方)从北方的来信说:“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还有许多摄影材料和工具不能带出来,我现在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我想找一家报馆作战地记者,请你为我代找一个岗位.”

文中所提的摄影材料和工具,是指小方为日后去四川拍摄饥荒准备的40个胶卷、暗房冲洗设备和装有他近千张底片的木盒.

方大曾为世人所知最后的行走路线,是1937年7月在保定.7月28日,他和两位同行出发到卢沟桥前线,30日他们返回保定,当天下午保定遭受敌机轰炸,孙连仲部队连续开赴前线,接替29军防线,他的同行当天晚上离开保定搭车回南方,方大曾独自一人留了下来.

方大曾镜头下的影像,是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生动图本.他以个体的高贵品质,为我们确立了一个物质之外的精神境界.我们试图依照他最后的旅程解读抗战初期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遭遇,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热爱和平和自由的生命.

《国家记忆》:

用图片揭秘尘封的历史

日本人在二战亚洲战场上出现过3次所谓“玉碎战”—也就是日本军队被全部消灭的战役.这3次战役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而这3个地方都是中国军队打下来的.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曾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抗战照片,并且录制了很多极其珍贵的影像材料.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史料一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着,少有人问津.

2010年1月,章东磐、邓康延等7位民间文化人自筹资金赴美,历时两个多月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回2万余张涉及中国抗日远征军训练作战、美军提供给中国军队的武器及后勤装备、战时生活百态等照片,其中精选的500张编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缅印战场影像》一书.历史学家杨天石在看过这部影像集后评价道:“如此大规模反映滇西缅北战役的照片集,在抗战史的著作里面也是空前的.”学者余戈认为:“《国家记忆》系列涉及的两三万张照片及300万字的图片说明,已经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历史系统,其文化价值无法估量.”

光和影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光和影,定格在抗战最前线为关于对写作光和影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光与影的唯美句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