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事记论文范文资料 与战时重庆工业大事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事记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3

《战时重庆工业大事记》:本文是一篇关于大事记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紧急手段,在军事委员会下属机构管制金融外汇、处理紧急经济事务,1938年又通过调整经济机构,制定“以军事为中心”的战时经济方针,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把平时经济转向战时经济轨道,并通过贯彻法规措施来对经济进行统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步步进逼,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地区逐步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迎来了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战时经济建设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战时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是抗日战争所赖以坚持的军事后勤中心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重庆是战时首都,许多主要的国营 直属厂矿都设在重庆,民营工业的主体也集中在重庆,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把发展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重庆迎来了工业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沿海沿江工矿企业大迁徙

1937年以前,中国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畸形发展,布局上极不合理,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工厂,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动乱,工业极端落后.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加快了内地的开发和建设.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尽量设法利用内地原有工厂的同时,把沿海和接近战区的厂矿迁往内地,这既可免其沦于敌手,又可赢得时间,节省人力财力.因此,国民政府确定“政府第一期的工业政策,其中心工作就是协助厂矿内迁”.同年8月10日,行政院通过了资源委员会关于拆迁上海工厂的提案.8月13日,由军事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筹组的厂矿迁移委员会派员,分赴临近战区各省市督导公私厂矿迅速迁移.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迁徙的序幕.

起初厂矿内迁的目的地并不是西南,而是武汉.1937年10月,由于日军迅速向南京逼近,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武汉为中心筹设工业区的计划落空,已经迁到武汉的厂矿,在开工一段时间以后,于1938年6月再次拆迁.武汉沦陷以前,从武汉起运的厂矿为304家,机件51182吨.在这一阶段,工业基地“其地域以四川、云南、贵州、湘西为主”,“内迁厂矿的目的地,最终以四川为主,特别是重庆”.重庆成为第二阶段内迁的主要目的地,其主要原因是:重庆是战时首都,政局稳定,有利于开工生产,支援抗战;同时,重庆有丰富的工业生产必需的劳动力以及煤、铁、水等资源,有广大腹地可供给农产品等工业原料,交通也有较大发展;再加上,长期以来,重庆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商业金融中心,有支援工业发展的便利条件.

为了吸引更多的民营厂矿迁到重庆,四川省政府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如针对有的厂家对工厂选址、地价、地租、捐税方面的疑虑,四川省政府成立了迁川工厂土地评价委员会,并制订了《迁川工厂用地评价实施办法及评价标准》.税收方面规定,凡迁川工厂厂地印契准免收附加税3成,后降至5成.同时,在交通运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组织轮船木船抢运,规定凡木船承运的迁川工厂物资保险费,由四川省政府补助79%.如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宜昌囤积的30万吨内迁物资和上万名技术工人,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下.为了尽快把物资和人员安全撤入西南地区,国民政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持撤退事宜.当时仅有24条轮船可以使用,按照当时的运力,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物资和人员的内迁任务.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根据形势制定抢运计划,大力征用木船,实行分段运输的方法,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经过40天日夜不停抢运,完成了积压物资的三分之二和全部人员的内迁工作.

到1940年底,“除小部分因在迁移途中失事、机件损失,无法复工外,有70%以上的厂矿都已完毕了它的行程,在新地建厂复工”.据统计,迁渝工厂为243家,占迁川工厂260家的93.46%,占内迁工厂总数450家的54%.在工矿企业内迁的同时,国民政府还组织工业技术人员内迁,推进战时工业技术教育,大量培训工业技术人员,为战时大后方的工业生产提供了较充分的技术人才基础.

沿海沿江工矿企业的内迁,是在日军进逼,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的仓促之举.在内迁过程中,工矿企业员工充分发扬爱国热情,在外有敌机轰炸,内欠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下,风餐露宿,辛劳备至,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如金陵兵工厂,从接到迁移令到将数千吨机料拆装抢运完毕,“仅费时16日”,“于役人员,昼夜未休,双目陷落,声音喑哑,以手代言,曾不知系何伟力使克兴奋致之也”;又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在迁移过程中,仅在湖北境内,即遭到日机轰炸9次,炸死员工23人,炸伤50余人;再如著名实业家刘鸿生在浦东的章华毛纺厂被日军占领后,仍令其儿子冒着危险,用了6个月时间从日军防地偷运出来500多吨器材物资转移到重庆,最后在重庆李家沱建立起中国毛纺厂.

尽管上海迁出工厂只占原有工厂数的10.3%,而近代工业较发达的无锡、常州、济南、青岛等地的工厂抢迁出的很少.然而,从上海迁出的工厂都是关系抗战时期军需民用的大厂,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居于国内前列.随着这些内迁工厂到渝建厂复工,奠定了战时大后方工业发展的新基础,促成了重庆作为中国西部近代最大的经济中心的形成.

担负兵器制造中心的历史重任

重庆作为中国大后方的战时首都,担负起了兵器制造中心的历史重任.1937年10月,兵工署重庆办事处成立.1938年,兵工系统最高管理机关——军政部兵工署迁到重庆.在兵工署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各兵工厂陆续向重庆集结.各厂经改组后,于1938年3月先后复工生产,这时,兵工署共辖有14座兵工厂,遂使重庆成为大后方的主要军事工业基地.抗战期间,重庆市兵工系统拥有各种工作母机1.6万余部,职工2.6万余名,占全市产业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经过调整和改组,按战时序列,形成了新的兵工生产体系.其主要厂家有:第一兵工厂,前身为汉阳兵工厂,1938年迁湖南辰溪,1940年奉命迁重庆鹅公岩,生产 和迫击炮弹;第二兵工厂,前身为汉阳 厂,1938年迁湖南辰溪,1940年迁重庆巴县纳溪沟,生产各类枪弹发射药及化工产品;第三兵工厂,前身为上海炼钢厂的一部分,1938年迁重庆大渡口,1940年并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从事机械修配及工兵器材制造;第十兵工厂,前身为南京炮兵技术研究所,1938年辗转由株洲迁重庆江北忠恕沱,主要生产步兵炮弹;第十一兵工厂,前身为河南巩县兵工厂,1938年迁湖南长沙,1940年迁重庆铜罐驿;第二十一兵工厂,前身为南京金陵兵工厂,1937年西迁,在重庆江北陈家馆建厂,为大后方最大的兵工厂,生产机枪、 、迫击炮弹;第二十五兵工厂,前身为株洲兵工厂之枪弹厂,1938年迁重庆张家溪,生产枪弹和木柄手榴弹;第三十兵工厂,前身是济南兵工厂,经西安迁重庆王家沱,生产木柄手榴弹、二七式掷榴弹和掷弹筒;第四十兵工厂,原为广西兵工厂筹备处,1939年迁重庆綦江,生产机枪弹和迫击炮弹;钢铁厂迁建委员会,1938年由资源委员会、兵工署共同组建于汉阳,后在重庆大渡口建厂,是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第五十兵工厂,原为广东第二兵工厂,后迁重庆郭家沱,主要生产炮弹.

大事记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战时重庆工业大事记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大事记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个人成长大事记范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