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暴力犯罪论文范文资料 与大学生暴力犯罪中德育问题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暴力犯罪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25

《大学生暴力犯罪中德育问题和》:关于免费暴力犯罪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暴力犯罪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本文在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背后的道德缺陷和德育困境,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愿景宏大,着眼细微.既讲道理,也讲依据.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则教育.有针对性的建立特殊德育规划机制.

关键词:德育视阈;暴力犯罪;成因

大学生群体普遍表现为受教育时间长、文化程度高、智商普遍在正常以上以及家庭和社会认可度高,同时,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一般在18-23岁之间,已经达到能够独立劳动获取生活来源的状态,他们普遍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长期期待.然而,大学生暴力犯罪却一反人们眼中的常规形象,犯罪行为人将受害者以及犯罪者本人的美好前程共同葬送,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大学生暴力犯罪一旦发生,也更容易引起人们对于大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前期教育的关注和反思.

一、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动因及直观特点

大学生是指大学生群体实施的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故意以 手段,侵害他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行为人采用的暴力手段指使用器械、武器、爆炸物或者自身体力等实施犯罪.

诸多大学生暴力犯罪案件,都显示出如下直观特点:犯罪动机主要集中于报复、财杀和情杀;犯罪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师、同学、恋爱对象等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之中;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开始前表现一贯平静,犯罪行为难以预估防范;犯罪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犯罪过程结束之后,行为人能够很快意识到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但是却需要较长时间来意识到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犯罪分子也无法意识到,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自身的道德失范及其恶劣影响.

由此,也可以看到犯罪行为人自身存在着道德观念的扭曲或空白,这也提醒我们要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做到对暴力犯罪的长效预防.

二、德育视域中的大学生暴力犯罪成因

暴力犯罪行为是犯罪行为人心理困顿的集中爆发形式.德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始终,对于大学生暴力犯罪,应该说道德教育发生在前,犯罪行为发生在后.有效的道德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预防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最有效和最长效的手段,也是矫正犯罪心理的核心方法.那么透过暴力犯罪行为,我们一方面可以分析暴力犯罪分子前期德育的缺失,对预防暴力犯罪有直接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修正德育内容及方法,增进青少年内心的和谐.

1.心理问题背后的道德问题.大学生暴力犯罪本身是矛盾的极端错误解决方案.在遇到较大困难的时候,人们内心深处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和不公,第二个问题是我该如何得到内心的平衡.实际上,当人们在问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不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了,而是内心存在着无比的矛盾,希望达到心理的平衡状态.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就事论事的提出系统方法,解决问题,人们也会慢慢走出困境,提升自我.但是如果这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挣扎,质疑自己的人生,就走向了不理智,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大学生暴力犯罪便是如此,他们对内心深处的两个问题无法给出正确归因,于是便采用逃避、攻击或毁灭的方式来应对困境.

大学生暴力犯罪很多都表现为有较充分的准备,对作案时间、地点和方式具有慎重的选择,不属于 犯罪,而是长期道德观念扭曲的集中反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情感压抑,缺乏稳定的同理心,性格固执,看问题容易走极端,在一些领域热爱尝试.

其道德缺陷主要体现在缺少同情心;缺乏意志力;自卑和逃避问题;将成功归因为物质的富足;热爱不理智的冒险;不理性的模仿等.

2.道德问题背后的德育困境.基于以上所述的道德缺陷,反思德育过程,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困境:

道德引导缺少因材施教.一般教学如此,德育工作也应该如此.每个学生成长环境、成长背景、家庭状况、性格特点不同,因此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时候,如果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引导,就有可能会出现所谓一贯的“好学生”反常行为.

理论教育多,现实分析少.现在的大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便接受规则教育,单纯的学校教育容易让学生将理论和现实相混淆,让学生认为大家普遍都应该是守规则的.当自己遇到挑破规则的情况,便无法容忍,不知所措.

挫折教育偏少.现在的大学生不仅普遍没有经历挫折,而且一直都是家里长辈关注的核心,其中以独生子女表现更为明显.孩子的生活、学习、职业甚至婚姻都被家长规划的井井有条,一旦青少年遭遇变故和挫折,离开这样的成长情境,失去依靠,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不会规划,容易放任自流.

三、德育过程中的对策思考

德育工作不可能也无法做到一开始就直接定位人生矛盾,提出解决方案.但是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依然出现困顿彷徨,并且实施暴力犯罪,其道德缺陷的背后仍然折射出了道德教育存在着的盲区和误区,笔者分析道德教育的普遍状况,对现行的德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道德教育愿景要宏大,着眼要细微.一般来说,宏大愿景指引方向,微观情境为实现愿景搭建阶梯.宏大的愿景目标很美好,但是难在具体实施.比如爱国、守信、文明、环保等,这些是非常宏大美好的愿景目标,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情境,需要解决诸多的具体问题.对德育而言,不仅要有宏大的理念和愿景,更需要把这些理念和愿景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建设性的实施方法和经验分享,通过宣传教育,逐渐达成社会共识.这样的情境设置应该是具体的,解决方案也应该是比较明确和系统的,比如看到小偷该怎么办?应该如何抵制市场欺骗行为?如何支持见义勇为者?有人向你强行乞讨怎么办?有人在车厢里大声喧哗应该如何回应?如何高效使用生活用水?自己遇到了心理问题怎么解决等等.这些虽然都是针对情境的微小问题,但是和个体联系紧密,社会关注度高,和德育的宏大愿景相比,更容易宣传教育并形成社会共识,推动公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帮助青少年确立积极的道德观念和规则意识.

2.既要讲道理,也要讲依据.单纯的道理无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而道理有了科学的依据便更有说服力,更能够让人坚信坚守.比如告诉学生不要持枪凌弱,不如告诉学生什么是强者,强者是如何产生以及为何产生有说服力;告诉学生不要自甘堕落,不如帮助学生分析压力,规划未来有说服力.德育既要讲道理,更应该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只有内心明白了,才能发挥内因作用,遇事不回避,少走弯路.

3.规则教育不能在真空中进行.规则是对无序事物进行规范的具体途径,因为无序,规则才有其意义.规则教育既要涉及规则本身,也要涉及现状发展和规则适用的局限性.不能让学生以为有规则存在就如同生活在室外桃园,要么固守规则不懂世事变通,要么就否定规则的意义,这些认知都是不科学的.

4.建立和心理档案相挂钩的特殊德育规划机制.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一方面合理保护隐私,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制定特殊德育计划,加强形成学校、家长和社区的联动辅导机制,一方面帮助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及时避免激化矛盾,预防犯罪.

最后,无论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方式和过程如何,道德教育在于感化于心,真正的关心爱护青少年,并且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暴力犯罪论文参考资料:

犯罪心理学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

家庭暴力论文

青少年犯罪论文

校园暴力论文

犯罪心理学论文3000字

结论:大学生暴力犯罪中德育问题和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暴力犯罪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八类暴力犯罪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