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阎连科东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莫言、阎连科东学西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阎连科东学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21

《莫言、阎连科东学西渐》:该文是关于阎连科东学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在中国文化话语权相对弱势的情况下,莫言和阎连科先后摘得世界文学桂冠,这两个文学事件背后的许多因素都能对东学西渐有所启发.就文学作品而言,家乡情结、人性表述等是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理想的译者模式使作品顺利传播和广为接受;赞助人的规划和运作是作家获得声誉的重要手段;媒体的助推有效地打开成功的大门;对国外读者及市场的准确了解和把握为西渐之路准确定位.

关键词:东学西渐 莫言 阎连科 因素 途径 启示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3-02

2012年,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阎连科斩获卡夫卡文学奖,这些文学事件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骄傲和鼓舞.作家们的个体努力和国家的集体努力交相辉映,使中国文化多维度、立体地以逐渐强劲的势头走向世界.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边缘位置,还绝非朝夕之事.因此,探讨莫言和阎连科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拥有话语霸权的西方世界的认可,或可为东学西渐的未来策略描摹出可资借鉴的图谱.

1 时代语境

作家创作和时代语境密不可分,而文化走出去和时代语境的关系也很有必要进行探讨.“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是其独特的个性和主观性和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互动的结果”.(黑马,2010:9)莫言和阎连科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用莫言的话来概括:“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莫言,2012)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一个令中国人念念于心的蓬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呼唤和个体诉求水到渠成,英雄乍起和时势风云相互映衬,“改革”“开放”“发展”“进步”“思想解放”“文学热潮”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人们的释放感、诉求感、自由感和超越感风生水起.这样的时代为作家获得世界视野并把其反映在作品里提供了可能,而拥有了国际视野的作品则具备了让外国人接受并理解的特质,因而具有了走出去的可能性.

2 地域特征

作家个性和主观性的形成离不开作家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如阎连科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浓烈的 气息,而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典型的家乡视角和家乡情结.他们根植于中国乡土,作品充溢着浓郁的地域特征.莫言站在自己的家乡——那片广袤的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站在“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使外国人看到中国的一个奇特、粗犷、带着原始魅力的地域特性.阎连科则站在自己的家乡河南——那片穷困多难的中原大地上,站在“舞台的背面”和“黑暗处感受光明”,如实地记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及其所罹患的骇人听闻的灾难.他们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家乡情结以及他们对家乡所寄予的深情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内心.高密东北乡那带着野性、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河南艾滋村里那些在绝望中热切生活的人们则给人留下了触目惊心的印象.

3 人性表述

莫言和阎连科的作品都紧紧围绕“人性”展开叙事.莫言对人性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他“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2012)莫言的“人”的立场为他赢得了一批优秀的国际翻译家的共鸣.葛浩文“翻译的时候,就会对一个人、一个作者的人生观有了新的认识.这种人生观既是代表他本人的,也可以扩大到代表所有的人类”.(葛浩文,2009)葛浩文是译者,但他首先是读者,他在乎“人”,他要在作家的作品里听闻“人”的声音.莫言和葛浩文因为人性和“人”的声音而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和默契,也因为人性和人的声音使存在于不同意识形态里的两个个体有了共鸣,莫言就在这种共鸣中找到了一个“发声”的突破口,使西方世界睁开了骄傲而惊诧的眼睛,不仅看到了中国的地域特征,还看到了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而站在“黑暗处”的阎连科则尽力展现生活现实并在现实中展现人性.他笔下的人们除了自私、冷酷、贫穷,还有贫穷所致的无知和疾病,以及无知和疾病带来的恐慌和不知所措.自私、冷酷往往和贫穷愚昧是双生子.阎连科想说的话很多,想表达的思想很复杂,他是忧伤的、激愤的、孤独的和悲悯的,他甚至一度和他笔下那些绝望无助的人们一起陷入绝望和无助.他的人文关怀饱含着触动心灵的热泪,有着令人心碎的真挚.而卡夫卡文学奖正是要授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的.家乡情结、地域特征、人性表述等使莫言和阎连科的作品既属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既属于中国又超越中国,他们走进世界视野是必然之事.

4 译者的选择

翻译是作家走向世界的桥梁,译者的翻译水平和翻译策略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莫言和阎连科得益于一群默默无闻的国外汉学家,如葛浩文和陈安娜.“译者对目标语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知识、心里特点和审美习惯的了解,会影响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改写内容的取舍和语言的整体运用.译者对目标语读者的了解程度越高,其译文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从总的趋势来看,翻译越来越倾向于译文的可接受性.”(刘宓庆,2001:506)“一个处于边缘位置的文化系统要想进入一个中心位置的文化系统,首先必须以中心位置文化系统的接受者为中心,首先要取悦中心位置文化系统中的接受者.(张南峰,2012)在以外推为目标的翻译中,以译入语为母语的汉学家们是理想人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不仅对“目标语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知识、心里特点和审美习惯”了如指掌,他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改写内容的取舍和语言的整体运用”都基于这样的了解,他们通汉语,对汉学也有较深的了解,容易和原作者产生精神共鸣.阎连科认为译者应有“极好的母语,而不是他有多好的中文.尤其还希望,译者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创作经验,能是个作家就最好了.”实际上,阎连科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译者模式:“极好的母语+写作能力+创作经验”.当然,这个模式还应加上“极好的中文”.问题是,这样的翻译人才并不多,而且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中国作家,尚不具备选择译者的主动权.

阎连科东学论文参考资料:

护理学论文题目

生物信息学论文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全科医学杂志

结论:莫言、阎连科东学西渐为关于对写作阎连科东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阎连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