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爆炸事故论文范文资料 与天津港爆炸事故后马云遭网友逼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爆炸事故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10

《天津港爆炸事故后马云遭网友逼捐》:该文是关于爆炸事故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自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发生以来,不少组织和个人进行了爱心捐款,而马云动静如何则成了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随后,网友们“攻陷”了马云的微博,在其微博评论里留下了清一色的“逼捐”留言:“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捐了就等于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就再也不淘宝了.”等“马云被逼捐”,甚至还成了当天的微博热搜词.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对马云进行声援:“捐不捐都是个人的自由,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况且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捐呢,道德绑架很无耻.”

实际上,据2014年胡润慈善榜显示,马云以145亿元捐赠额成为“2014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且马云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成立了阿里巴巴基金会和马云公益基金会,并在 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灾难中多次捐款,帮助受灾地区.

多维解读

慈善不能来源于强迫

要求马云捐款的理由大致有三:你有钱,你应该捐款;人家娱乐明星都捐款了,你更应该捐款;如果不捐钱,迟早你会身败名裂.有人把网友的这种情绪化反应总结为道德绑架,这有一定的道理.慈善事业本来就是基于道德愿望的事业,人们可以期待一个人成为慈善家,尤其是那些身家惊人的富人.但是,财富并不是慈善和否的凭证.如果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善良的,就强迫别人做非强制性义务的事情,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心办坏事.所以,即便人们再心急,也应该清楚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不能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绑架别人的行为,去剥夺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甚至,有人会反问一句:那些要求马云捐款的人自己捐了吗?如此一问,很多质问者可能就会自感理亏,因为他们在理解慈善时,首先想到的是有钱人而不是自己.当然,很多人还会振振有词:“我又没有钱,我捐一点钱有什么意义吗?马云可不一样,马云可是首富.”这反映了人们在道德绑架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混逻辑”:把责任加给别人,谈及自己时总提及特殊性.于是,慈善在悄然之间已经被认定为有钱人的事业.这是一种责任的推卸,也是一种对有钱人和慈善事业的扭曲理解.

慈善需要从容和涵养

名人遭遇“网络逼捐”,马云不是第一例,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例.事实上,每有大事发生时,诸多名人是不是捐了、捐了多少,必成为网友们关注议论的话题.从积极层面审视,这种“排队呼吁”,体现了公众对于名人在社会担当上的一种期待,希望在某些关键节点、特殊时候,他们能够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从2008年 地震时被网友“揪住不放”的王石,到2015年的马云,每个名字的被呼叫,代表的都是对一个群体的心理预期.如果说这种声音是一种“慈善舆论压力”的话,那么只要没有侵权违法,在社会上适度保有一些舆论预期,对公众人物也是一种鞭策,也并非是坏事.

当然,对于慈善事业,更重要的呼吁和呵护,是对慈善生态的一种关注和建设.在这一点上,舆论表达有时就落在了社会现实的后头.比如因为“被逼捐”,马云就被媒体“挖”出这些年干的公益一点也不少.这种致力于把慈善制度化、长期化的行为,是最该被赋予掌声的,也是“慈善舆论”最该寻找的落点.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事业,需要“润物无声”的从容和涵养.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公益基金、企业联盟,还是民间组织,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已经初步奠定了基础,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也不能止步于“捐了是作秀,不捐是冷漠;捐早是求名,捐晚是被迫;捐少是抠门,捐多是炒作”的低水平指责,而应该将民众期待引导到健康的慈善文化、积极的慈善心理、健全的慈善制度等轨道上去.

爆炸事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天津港爆炸事故后马云遭网友逼捐为适合爆炸事故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连云港129爆炸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