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山城论文范文资料 与山城今昔铸造文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山城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1

《山城今昔铸造文化》:关于免费山城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山城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说起河湟翻砂铸造文化,不得不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山城翻砂铸造手工业(旧称炉院),这是山城李氏家族独家经营的行业.这一行业过去在青海省为数不多,在民和县也是仅有的年代久远的行业之一.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山城村自古守望河湟谷地,抚摸巴州河水,把守米拉沟东山岭,得天独厚的铸造文化养育了民和县农耕文化,辐射周边区域,引领甘肃永登临夏等地.

山城村的东面是巴州河,河水潺潺流入黄河;西面是涛涛的湟水,汹涌澎湃,滚滚向东汇入黄河.山城村受东西两面河水夹击冲刷,形成南北走向貌似一堵城墻,又像是拉脊山伸出的一条舌头,每当晚霞夕照,这里血 滴,美不胜收.故此山城村是大自然的一幅杰作.南面的山城垣接连拉脊山,北面被河湟截断.山城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不足1000米,西面和湟水落差高十几米,东高十几米,是缓冲地段,居民之所.

山城村李氏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在此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山城中部有座菩萨庙和李氏祠堂,晨钟暮鼓,香火兴盛,善男信女,诚实守信,守望着这远古的“山城”.

山城也是民和县城西面的一个要道枢纽.上个世纪,通过省城的公路穿村而过,犹如大动脉一般.公路两旁,铺面林立,其中一半就是销售铸造产品的商铺.而这条大动脉曾为铸造产品的销售运输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通道,这也是山城铸造及烤箱、铁大门等手工业发达的原因之一.

神奇动人的铸造传说

关于山城村铸造业有这么一段神奇传说.相传有一位面目清秀,白须华发,手握尘帚的老者.他遍游河湟谷地,行善各处,行至山城,仰望上苍,左顾右盼,见一位山城老人,就出言道:此地山水宜人,可谓一片净土.以后,家家门上有座楼(炉)子.山城老人不知楼(炉)子是什么,便开口问道:善人是哪里人氏?您老何知家家门前有一座楼(炉)子?可是,那位老者闭口不答,却将左手竖在胸前,口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说话间无影无踪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山城人传诵着“家家门前有一座楼(炉)子”的佳话.不知何年何月,有个能者,在自己家门口筑起了一座炼铁的土炉子,开始冶炼起犁铧的农耕农具.时间长了,一家学一家,家家门口有了一座炼铁炉,山城人也解开了代代传诵的秘密.勤劳勇敢的山城人,有了一座座炼铁炉,不断改进着铸造技术,一代代传承着山城铸造文化.

在艰难的铸造传承中,经历了无数曲折和坎坷.相传某寺院竣工,只缺了一口钟,善男信女们四处化缘,其中有一善女,诚信所至,只是家贫如洗,无物圆缘,于是将自己的女儿许缘.说也奇怪,铸造此钟的熔铁炉怎么也装不满,铁水不满就铸不成钟,正当无可奈何时,将化缘回来的女孩放进熔铁炉,果然熔铁满罐,一下子铸成了一口享有声誉的大钟.当寺院吊起大钟,第一锤敲响的声音是铛———娘———心———悠扬无穷.从此,山城钟盛名远扬,钟的声音永远传诵着那个女孩的生命.

满载信念的悠远历史

传说总归传说,但山城铸造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只是在什么年代起源,以及历史沿革情况,就像山城李氏家族什么时候居于山城一样无从稽考,只是山城老人们一代代口述相传而已.可远在明朝初年,山城李家就从事这一行业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兰州黄河铁桥未建之前,是用浮桥过河,浮桥在两岸拴系船绳的四根长约丈五、直径二尺的铁柱子(俗称“将军柱”)上铸有“洪武”年号和铸造者“王家、李家、高家、孙家”等字样.至今兰州铁桥南岸尚存一柱,当文物保护,其上没有锈蚀的一面,铸有铭文:“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缆一百二十丈.”其中李家就是山城李家,参和了冶炼和造型.因铸造“将军柱”有功,官方以“王、李、高、孙”四姓为冶炼铸造业的专业户.此说可信,解放前在西宁、乐都搞铸造业的是王姓,民和只有李姓;甘肃临夏、永登等地的则多为高、孙、王三姓,其他姓氏少见.根据之二是,往昔山城人去甘肃永登县窑街矿山采挖制作化铁罐子用的坩泥(陶土)时,窑街人以不准进入他们的地方为由,阻拦山城人采挖.而山城人则说,这坩泥洞子是山城人从明朝洪武年间就开采的,论占有这地方的年代,山城人最早,为此在清光绪年间还打了一场官司,官方决断:山城人和窑街人都有采挖权.这样,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山城人还在窑街采挖坩泥.由这些传说可以想见,山城李家操此业的年代比较久远无疑.

山城铸造文化久经风雨,依然谱写着传奇篇章.1943年,山城村李氏家族修撰了家谱,在谱序中称:“原有文物,尽毁于兵燹和‘花门之乱’,祖宗源流,只能凭老人们的记忆,上溯到高祖一代,而翻砂铸造手工业也只能从此时始等”

所谓“花门之乱”,就是清朝同治十三年中,由统治者所挑起的民族仇杀.在这频繁的动乱中,山城人四散避难,致使铸造业遭到严重的摧残破坏,陷于停顿.停业结果,使家乡及周边人民种田的犁铧、吃饭的铁锅等生产、生活用具发生了严重的短缺危机.这时,有一位很有声望的阿訇(名不详),召集民和米拉三沟的回族头人,来山城找到了劫后余生而又精通铸造技术的山城头人李成正,叫他动员族人继续开办炉院,铸铧铸锅,以利于周边人民生产.由米拉三沟的头人担保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解除了后顾之忧.生产的产品不用送货,用户自己来驮.李成正遂动员堂兄弟四户人家,重操旧业.收族侄为徒,传授技艺,使祖传铸造业又延续下来,未被中断.这次复业,不但解决了民和及临近各县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对调和民族间的矛盾起了媒介缓冲作用.到光绪末年,山城人口从劫后的10多户,增加到20多户,从事铸造业的人家也由4户发展到18户.山城铸造业由此中兴起来.到民国时期,从事翻砂铸造业的人家,达到30户左右,近百人从业.山城铸造业从衰败、萧条逐渐兴盛起来.

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原料缺乏,资金微薄,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一般稍有资本的人家,一年在农闲期间,最多铸造二十炉左右的产品,如犁铧生产一千五六百张.全村一年可生产犁铧约一万张,这些产品不能完全满*县和附近邻县的需求.而且当时的苛捐杂税繁多,每铸一炉二百斤至四百斤生铁的产品,马步芳摊派的仅马款一项,要交三块至五块银圆的开炉税,使亦工亦农的山城炉院家无力招架.不少人仍然身背 ,卖地典房子,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山城人为了自身的温饱,并遵循先人的遗训,抱着以满足庄稼人生产、生活的需要,作为一种善事的信念,仍艰难地苦撑着,延续着这一利人利己的行业.

山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山城今昔铸造文化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山城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年轻人千万不要去重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