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堀田善卫论文范文资料 与时间:堀田善卫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与对中日关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堀田善卫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15

《时间:堀田善卫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与对中日关系》:此文是一篇堀田善卫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1953年开始发表的《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恐怕也是日本同类题材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文章以此为文本,着重分析经历了战争一代的日本知识人对于以南京大屠杀为重要场景的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原本几乎与中国无缘的堀田,战争结束前后将近两年的上海经历,促使他对中日关系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时间》便是他这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高度凝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过去的战争、中日关系和东亚命运的沉痛的认识.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堀田善卫;中日关系;《时间》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4-0084-08

《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1918年~1998年)于1953年开始发表的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据笔者有限的知识,大概也是迄今为止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题材的唯一一部日本长篇小说.

出生于富山县一家船行世家的堀田,读中学时,曾寄居在美国传教士家中,较多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并学会了英语和钢琴.在庆应大学求学期间,很快地就从法学部转入文学部法国文学科,“换了专业后,我就完全成了一个西欧派,学习象征主义的诗作等.因此,与中国完全没有关系”①.大学毕业后,在国际文化振兴会调查部供职,不久成为文学杂志《批评》的同人.1944年2月接到征召令,被招入东部第48部队,可这时却因肋骨骨折而导致胸部疾病,在富山陆军医院里治疗了3个月,5月,征召令解除.1945年3月,为了躲避国内日益频繁的美军空袭,他通过熟人搭上了飞往上海的海军飞机.但是上海的现实,使他这个对实际的战争几乎漠不关心的文学青年幡然惊醒,“在上海着陆的一瞬间,他犹如遭到闪电击打一般地猛然意识到,战争的性质绝非如在国内时所说的那样”②.尔后在上海街头遭遇的一幕日本宪兵侮辱中国新娘的活剧,令他愤怒不已,“战争时期,我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面对时局的变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我的这一框架由此被打破了”③.

在上海他又经历了对日本人而言具有屈辱感的日本战败,由此他对于这场战争和中日关系以及东亚的命运开始了思考.战后,堀田一时不愿意回国,留在上海为国民党宣传部对日文化工作委员会服务,直至1947年1月返回日本.

上海的经历对于堀田具有怎样的意义,他后来自己表述道:

“自1945年3月24日开始至1946年12月28日止,差不多一年九个月的上海生活,对于我,特别是战后的人生,带来了决定性的意义.当然,我此前就已决定自己的一生将以文学作为我的事业.但是,这一段经历,使得我此前根本没有考虑过的中国和日本,进入了我的人生”①.

确实,上海的经历,对于堀田的文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自上海回国以后,此前所积累的文学和哲学素养,与他在上海期间的跌宕起伏的生活及种种观察、思考(当然也不可忽视他此前的人生阅历)交叠融合在一起,酿成了他蓬勃的文学创作的能量,自1947年起,以小说为主体的各种文学作品接连不断地发表在各种杂志上,而后又汇成集子出版,尤其是1952年芥川奖的获得,奠定了他作为“战后派”代表作家的重要地位.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他至1955年止发表的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中,几乎有一半与中国有关,这足以说明上海经历之于堀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我们解读他对中日关系的认识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其中最为值得重视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时间》.

《时间》自1953年11月开始,分别以“时间”等6个独立的篇目先后刊载于《世界》、《文学界》和《改造》3家在日本卓有影响的杂志上,1955年4月由新潮社出版了单行本.在单行本的书带上,有这样几句“著者的话”:

“思想应该没有左也没有右.也无所谓进步和退步.我所追求的是,在当今生存的过程中,能使我们获得生命灵动的母亲一般的思想.这部作品,是我倾注了最大的生命力撰写出来的.好抑或不好,终于写完了.”

《时间》写作的最初的心理动因,应该缘起于1945年春天的南京之旅.那次他和武田泰淳一起登上了有些荒凉的南京城墙,放眼四望的感觉令他有些震撼:

“俯瞰南京城区,城区无疑是美丽的,但一种强烈的人去楼空的感觉却在我心中萦怀不去.这是一座空荡荡的大宅,空荡荡的古城.主人去了哪里?城区虽然是由人工筑成的,自然却不会说谎.完全像一座空荡荡的大宅.在主人离开的那段时间里,身份不明的人进入到了这里,可他却怎么也无法与本地的自然融为一体,他只是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荒城.这一感觉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去.紫金山呈现出美丽而又冷峻森然的姿容,仿佛地球上的人类全都死灭了,一切都灭亡了,唯独它还冷然耸立着.我对中日关系的思考,对于东方命运的哀恸,愈益强烈,这渐渐演变成了我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悲恸,甚至是绝望.那个时候,我明确感到,中日关系、东方的命运这类庞大的问题已经与我自己渺小的人生、生存的苦恼连为一体了,这使我自己都感到相当惊愕”② .

那时《时间》还完全没有动笔,甚至都还没有酝酿.后来他明确地讲述了那时紫金山的深刻印象与《时间》的关系:

“我完全被紫金山、真的是呈现出紫金颜色的岩石纹理的美丽所打动了,萌发了以后一定要把这种美丽写出来的欲念.但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一欲念后来竟会成为以日军南京大屠杀为素材的拙作《时间》.紫金山的美丽姿容,还有长江(根本不是普通的江河概念)的猛烈壮阔,还有辽阔得仿佛不像是人类世界似的华北旷野,如果想要表现这一浩茫的世象,若不是通过人类与人类历史的恐惧、无比的激烈、残忍、总之是被称之为人类的人的某种最具有内质性的物象,是怎么也表达不出来的.当时我在城墙上产生了这样的认识”③.

这既阐明了《时间》写作的最初动因,也阐明了《时间》写作的根本动机.

堀田善卫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时间:堀田善卫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与对中日关系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堀田善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堀田善卫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