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杨树达论文范文资料 与祖父杨树达遗稿去哪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杨树达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29

《祖父杨树达遗稿去哪了》:关于免费杨树达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杨树达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国学大师杨树达(1885—1956),湖南长沙县人,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丰,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享有极高地位.在本文中,杨树达嫡孙杨逢彬(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为我们讲述了祖父遗稿的流转故事.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必须讲明,祖父主要著作中的绝大部分,在祖父生前都已经出版了.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间,是他著作出版的一个高峰期.1954年以旧历算,共出书7种(包括再版).去世几年后出版的,有《盐铁论要释》《积微居读书记》等.

至于祖父没有出版的重要著作,只有《文字形义学》一种(1955年写定本).《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也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版.

但这并不意味着祖父没有出版的著作就不多.祖父一生勤于著述,白天晚上笔耕不缀,直到去世.弥留之际发出的呐喊也是“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完呢”.

在《楊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中,我曾提到,祖父丧事刚一办完,我们就开家庭会议,议决将祖父的藏书——有好几万册,其中不乏善本——全部捐献给祖父最后供职的湖南师范学院.但祖父还有一些遗稿存留家中.这些遗稿后来到哪儿去了?

我的记忆里,祖父的遗稿,存留在湖南长沙湘春中路36号安庄二楼楼梯口左侧的储藏室.该房间许多时候并未上锁,我进去过好几次.1965年迁往学宫街后,这些遗稿便被保管于堂屋西南角的一口大木箱内.“ ”中我翻过这个木箱,记得里头也有别的文件,如七伯父杨德豫小时候的日记,以及祖父的各种 等.这些遗稿,有两个去向:一是大约1960年年底或1961年年初,被北京中国书店工作人员于铭收购;一是八伯父于2001年去世前,移交给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了.

七伯父在《〈文字形义学〉概况》一文中曾这样说:

父亲逝世以后,1960年年底或1961年年初,北京中国书店的一个工作人员来到长沙家中,将包括该稿在内的若干书稿贱价购去(当时家中只有母亲和一保姆,再无他人.母亲卧病在床,精神萎顿,因见来人持有两位学者的介绍信,遂予轻信).中国书店后来又在北京以贱价将该稿售出.因书店售出时并未登记购买者的姓名单位,所以此稿不知流落何处,20年来踪迹杳然.

我对当时情形略有印象.大致的情形,正如七伯父所说,1960年年底或1961年年初时,祖母病卧在床.祖母出生于1894年圣诞节,当时已经66周岁.平日我在附近《新湖南》报社幼儿园全托,周六下午才被接回.其他人白天上班,所以七伯父所言“当时家中只有母亲和一保姆,再无他人”,是确实的.于铭来时,持有两位学者的介绍信,其中一位我依稀记得是马宗霍,他是祖母极为熟识的人.当时祖母住楼下西南间,我父母则住东南间,窗户朝向前花园.祖母即让人自己上楼去找.那人将遗稿装满两箩筐,雇工人挑下楼,然后拿出一摞清单,让祖母过目后签字.祖母草草看了看,便签了字.

难道是祖母穷极了,卖遗稿换钱?我以为绝对不是.祖母一生,大大咧咧,对钱财毫无概念,有钱即花,花光了事.祖父在世时,是不让祖母掌管钱财的.七伯父曾说,祖母有时钱不够花,就向在上海的银行做事收入颇丰的哥哥张家祺(迪人)要,他也就几百几百地寄来.1943年,张家祺得了一场病,当时日本人实行药品管制,得不到有效治疗,去世了.如果需要用钱,将这些遗稿出版,所得稿费,较之卖给中国书店的所得,不知要高出多少.我以为,祖母一是病中头脑昏聩,二是见到熟识学者的介绍信,也不知当时于铭说了些什么,便将这些遗稿统统托付给他了.

当时经堂叔杨伯峻先生(即杨树达的侄子)极力争取,祖父的一些遗著被列入出版计划.而家人到二楼楼梯口储藏室找寻时,一些重要遗稿却不见了.家人询问祖母,一位叫辛田的曾受科学出版社委派来长沙取遗稿,科学出版社是否退还?祖母说不清楚.后来的中国书店于铭来收购遗稿,是否列有清单,祖母是否签字,也记忆模糊.因此,当杨伯峻先生问起时,家人以为科学出版社所借遗稿没有归还,中国书店于铭收购手稿手续存在问题.杨伯峻先生据此在北京找到金灿然、齐燕铭(金是寿伯中华书局的领导;齐是祖父挚友吴承仕的学生,任教北平中国大学,祖父三十年代应吴之邀*中国大学,和齐熟识)出面说话,开始追查手稿去向.最终的结果如上述信中所述,科学社既已归还,于铭处也有清单和签字.这样,杨伯峻先生着实尴尬,出面的领导也有所抱怨.1963年4月的来信中,就有这些情绪的流露.

除了著作,祖父遗稿中的日记,恐怕是最为人所关注的了.

我曾翻检七伯父留给我的一些他和其他学者的往来书札,才知道整理出版祖父师友遗札,是由张舜徽先生最初提议的.1984年、1985年,我整理《积微居友朋书札》.当时,各通书札按什么顺序排列,是个问题.有人提出,按写信者的姓名音序排列,又有人提出按其姓名的笔画排列.七伯父提出,同一作者的书札放在一起,按写信时间排列;作者次序的排列,以每一作者第一通书札的时间先后为准.这样,从头读起来就有历史层次感.但这样排列也有困难,因为许多作者书札落款中只有月、日,没有年份.七伯父又提出,祖父保留下来的这些书札,日记中都有记载,建议我到中国科学院善本书阅览室去查.这些日记,是于铭从祖母处购得后,中科院图书馆从中国书店购买的.这样,我就有幸和这些日记朝夕相处了半个月(两次,每次一周).

这些日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祖父1920年到北京一直到去世写的,一共51册.一部分是祖父1905年到1911年年底在日本留学时写的,只有四五册.前一部分不知何故,有两册没有被于铭购去,一册为第四十六册,是1949年年初到1950年长沙解放前后的记载;一册为第五十册,是1952—1953年高等院校“思想改造”即“洗澡”时期的记载,弥足珍贵.下面这封五伯父杨德骧给七伯父的信就谈及了这两册日记:

杨树达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祖父杨树达遗稿去哪了为关于杨树达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杨树达 杨伯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