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村寨论文范文资料 与佤山村寨新生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村寨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24

《佤山村寨新生活》:这篇村寨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等”

“山山岭岭哎,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等”

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了40多年.很多人都是通过它认识佤族的.歌曲节奏欢快优美,歌词勾勒出令人神往的山水美景.最近,记者来到这首歌诞生地——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又听到欢快的阿佤民歌,更在村村寨寨看到了佤族人民的新生活.

佤族人口只有十多万,是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现代社会的民族.这个民族几十年变迁本身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最近几年,脱贫攻坚给这里带来的生动变化,也是令人难忘的一章.记者在翠绿掩映的山间沟壑中,走访了西盟县7个乡镇中的5个,先后到8个村、组采访百姓生活.那些天,记者一直被佤族的深刻变化所感动.

路通山间

西盟山多.出县城不远,往哪个方向走都是山;比山更远的是路.到最远乡镇新厂镇的路上,望见山坡上的村庄,记者举起相机已经能清晰地拍摄到村庄全貌.但汽车却得绕到谷底,再盘旋而上,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农民有句话“看山跑死马”,用在这里倒有几分确切.

初来佤山,惊叹于这山间的路;西盟本地人最想说的也是路.新厂镇党委书记是一位拉祜族女同志.她2014年到那里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主干道二级公路到镇政府所在地有28公里砂石路,她来了之后开始铺设水泥,2015年6月才完工.

新厂镇最远的村庄叫永广村,中缅边界线就从村边划过.3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艾刀来说起变化,第一个谈的也是路.2016年,全村7个村民小组实现水泥路入组,仅这一项就修了27公里;今年,他们正在修37公里的林间道路和断头路.

在勐梭镇班母村第十三村民小组,组长杨智城对路更有一段独特感受.他的祖上从江西到云南来,先落脚澜沧县,再迁到西盟,住在班母村第十二村民小组,1997年搬到第十三组来.搬迁下来“就是因为那里没有路”,他说.现在,从十三组有一条路蜿蜒盘旋而上,已经通到了山腰的第十二组.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浩.这位云南农大毕业的干部曾经在勐梭镇担任多年副镇长,现在是西盟县农业局副局长.他深切感受到,佤族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是从路开始的.2016年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这是佤族山乡一件大事.这里每个村庄都有好几个村民小组,小组其实是分散居住在不同山头的自然庄,相互之间相距远近不一,最远的有二三十里.每个村民小组修通水泥路,可以说,路才真正通到农民家门口.

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佤族同胞,祖祖辈辈双肩挑扁担、两脚走山间,背负起千百年的佤族历史.“病身最觉风露早”,山里人更懂得路重要.最近几年,在脱贫攻坚和惠农政策推动下,西盟乡村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今,水泥路修到每一个村民小组,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深深地改变着这些村寨.余浩说:“路通了,就可以开发出很多优质土地,就能有更大效益.”

班母村党总支书记岩上告诉记者,村组道路通了,他们耕作就用上了机械.现在,村里有微耕机、拖拉机、割草机、耙地机等各种农用小型机械.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农田耕作效率,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来就是生产力发展最显著的标志.这种变化减轻的是人们的劳作负担,改变的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

阿佤新居

伐木筑屋是佤族传统.过去的住房都是竹木板挡墙、茅草铺顶,年深日久,竹木和茅草经雨水洇湿泛出褐色,远远望去,村寨暗黑一片.但是,今天行走西盟乡间,总被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红瓦房或者蓝瓦白墙所吸引.村村寨寨展开的安居工程,让佤族山村脱去褐色,展现出靓丽.鲜亮的村寨仿佛从缭绕的云雾间飘落的花瓣,随心所欲地散落在层层翠绿中,格外美丽.

住房变化对于佤族有着独特意义.地基用料像历史的刻度计,形象地标示着佤族人生活的变迁.早年的佤族民居叫杈杈房,就是用两根长长的树枝交叉搭在一起,以茅草围起来遮风挡雨.后来,佤族人开始盖起有地基的房屋,用四根粗壮的树枝支撑起四角,下面饲养家畜,第二层铺设木板,四周以竹板或者木板围挡成墙,用来居住.这就是“木基”房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用土夯筑起地基的四角,叫“土基房”.到了上世纪*十年代,土夯的地基被砖块和混凝土代替,佤族人住进了更加牢固的“砖基房”.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杈杈房”,连土基房也不多见,散落在村寨里的多是上世纪*十年代的“砖基房”了.

在勐卡镇班哲村第二村民小组,61岁的岩刀老人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筑屋经历”.1969年他们家从原来第三村民小组搬迁到这里,用茅草搭建起第一栋房子.1976年,刚刚成家的他再次盖房子,修建的是“土基房”,黄土夯筑四根柱子作地基,上面搭建竹板房,下面一层饲养牛和猪、鸡等.1983年,他们家翻修房屋,以竹篱笆挡墙,当地人叫“竹笆房”.1988年,岩刀家又整修房子,这次虽然还是“土基房”,但房顶用上了铁皮.这个房子一直居住了20年,到2008年他们住上了“砖基房”,房屋四角地基用上了空心砖.2015年,政府安居工程实施,对农户住房改造给予补贴,岩刀拆除了“砖基房”,修建起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的砖瓦房.房子总共花了26万元,政府补贴4万元,原有14万元积蓄都用上,又借了8万元左右,他们家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

“这两年砖瓦房已经十分普遍,几乎家家都要住新房.”西盟县委宣传部的佤族姑娘魏琳霞在中课镇驻村5年,感触很深.她说,刚刚下乡的时候,一个村子里间或才能见到一两户砖瓦房,这两年每个村子都成了砖瓦房.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变化.2015年5月,云南省委提出,“情往边疆洒、项目往边疆放、资金往边疆流,先要把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民生事项办好”.7月30日,西盟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11333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513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按照当地政策,农村居民危房改造每户可以得到4万元补贴.这个标准保证最贫困的农村五保户能住进3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里.记者走访了不同类型的8个村民小组,当地修建砖瓦房的成本价最高1300多元,最低1100多元.这项政策激发起佤山村寨改善住房的积极性,在山乡看到的大都是60多平方米左右的新盖砖瓦房.西盟县以“安全、适用、经济、功能完善”的理念和传统佤族民居原型元素,设計出60-100平方米80种户型图和14种效果图供农户选择.所以,在不同村寨看到的是各异的风景.

村寨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佤山村寨新生活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村寨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宁海村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