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李碧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李碧华霸王别姬中不同生态文化面向探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李碧华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3

《李碧华霸王别姬中不同生态文化面向探微》:此文是一篇李碧华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李碧华《霸王别姬》以本土视角开拓出了不同生态文化面向:首先,在政治他者评判、“”集体记忆与回归心理综合症等政治展演过程中,不仅投射了香港意识,更表现出杰姆逊式的“国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其次,从张小虹的酷儿(queer)理论来看,作家在程蝶衣性别认同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中国式同志的成长历程,并以此指涉香港的形象.又及,在为京戏写史的同时,作家也为香港文化命运所系,成功地新编故事来回应现代文化市场.此书写出了在地香港人的共同记忆和感受,为更好地理解陆港两地文化差异打开了一扇门窗.

关键词:李碧华 性别认同 京戏文化 香港

《霸王别姬》一剧由来已久,它脱胎于昆剧老本《千金记》,这在书中业已明说.追根溯源,太史公《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1}.寥寥几语,道尽了“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情.爱情与战争往往触及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感受,西楚霸王与虞姬英雄末路、美人殉情的悲剧,为后代所不断重说与改写,因而成了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一个独特的母题.{2}郭沫若、潘军等人进行过成功的改写,张爱玲短短三千言的同名创作以及莫言的同名话剧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相比之下,香港作家李碧华的改写别有特色,以其地域的特殊情境来重写经典,突显了正快速崛起的本土意识和陆港两地的文化异同.因此,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生态文化面向入手,抓住蕴藏于书中的内地政治更迭与人心变动、程蝶衣性别认同、京戏文化兴衰的三大主线,感受20世纪后期香港人政治观念、性别认同和通俗文化的都市水土,反思今日香港诸多问题之历史根源与现实因果.

一、李碧华笔下的内地政治、“”记忆和香港回归路

《霸王别姬》里讲述了程蝶衣和段小楼从北洋军阀当政开始,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新中国成立,直至“”结束后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余年,空间上与“戏如人生”相同,一边是戏台子,一边是现实人生.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时空意义上的政治舞台,作家正是以政权更迭、国运多舛的时代大背景来演绎小人物痴迷与背叛的感情纠葛.也因此,李碧华才区别于香港其他言情小说家只言情、少谈政治的叙述方式,值得我们将她的文字视为一个在地香港人对于20世纪内地政治生态的独特记忆.

首先,贯穿整本书的政治主线(作品主线一),是一个戏台子来了三批听戏的主子,其看戏的场面大相径庭.其一,程蝶衣为救被日本人带走的段小楼,给日本青木大佐唱堂会,场面是“他们一一盘膝正襟而坐,肃穆地屏息欣赏”{3},“中国戏好听!‘女形’表演真是登峰造极”{4},“艺术当然是更高层的事儿——单纯、美丽,一如绽放的樱花”{5},“艺术何来国界”{6}.其二,抗战胜利后,程蝶衣在戏台上演出,却遭到国民党伤兵无理起哄,引发了段小楼与伤兵们的流血冲突,程蝶衣被以“汉奸之名”问罪,最后峰回路转地被作为“礼物”献给爱听戏的长官,以一曲哀怨的《牡丹亭》逃出生天.其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慰问晚会上,程蝶衣依舊出演《霸王别姬》,幕还未下却已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非常‘文明’,节奏整齐等仿佛是一个人指挥出来的”{7},“红绿一片,单调而刺目”{8}.这三幕鲜明的对比从某种程度上显露了作家对来往的政治“他者”(other)的认识.日本侵略者罪恶滔天,野蛮之至,但他们对艺术的尊重,对中华文化的崇尚却是文明的,日本始终在中华文化圈内.相反,国民党军队号称正规军却良莠不齐,部分军官亵渎国粹,存在败坏纲纪的官僚主义.而解放军整齐划一的节奏体现了毫不松懈的严明军纪,但也折射了在艰苦朴素的时代环境里部分士兵不懂艺术的尴尬.显然,作家来自殖民地的第三者视角是带有历史情境的,很容易让人认为有刻板印象的偏见,但如果调阅香港的移民史,会察觉到这很可能来自父辈、前辈们口耳相传的内地政治形象和评判.据也斯说,1949年前后,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人数有百万之多,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来自上海、广州和其他省份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工作者,他们在香港继续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9},李碧华在战后出生,在香港长大和受教育,对时局和他者的认识多半是转介的.再者,香港在殖民统治后期注入了西方现代文明,在商业文化占主流的社会环境里,作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捍卫甚至达到了超脱政治的程度.以是,作家对艺术凌驾于政治和国别,保持了自己清醒而开阔的认识.

再看书中塑造了段小楼等人经历三次政治巨变后的迥异表现.他先是大义凛然地不为日本人唱戏,要做民族脊梁,不当汉奸,再是为了程蝶衣与国民党军官大打出手,导致菊仙流产.然而他们三人最终都在刑台上败下节气来,互相攻讦.安排段小楼挺拔节气在先,刑台服软在后,足见作家对于“”认识之一二.书中多次对“”历史进行现场的描摹还原(包括标志性的革命话语和象征性的背景道具),虽然作家直白的交代带有说教的痕迹,但整体来看,作家对于复杂的政治形势有比较客观的把握.作家并未亲身经历这些事件,但香港与内地向来互通鼻息,使得作家对历史的了解超出了从他人之口和阅读书卷所得.他们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体无意识,背后表达了对母国的关注与眷念,甚至是在殖民地被压抑的本土意识.

最后,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书末关于香港回归的书写.作家特意写到灯火昏黄的晚上,民政司署门外领取“中英协议草案”报告拥挤着的人们,并交代这白色小册子时间“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10},还坦露“香港人至为关心的,是在一九九七年之后,会剩余多少的‘自由’”{11}.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版刊印于1985年,作家极具时效的现实观照,主要是在当时香港人未来不可自主的心理症候群.除了对回归的期盼、丧失“自由”的担忧如钟摆般左右晃荡,更多香港人心头恐怕五味杂陈,欲理还乱.套用李泽厚所提“积淀说”的理论,香港人长期在殖民地同样积淀下动态、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在历史关头易突显出来,更有甚者会自动退回保守立场,关注起自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些在本书中都得到一 一揭示.如书末写道:“什么家国恨,儿女情?不,最懊恼的,是找他看屋的主人,要收回楼宇自住了,不久,他便无立锥之地了.整个的中国,整个的香港,都离弃他了.”{12}表面上写晚年寄寓香港的段小楼无地栖身的凄凉之境,却引申至被香港乃至于中国所离弃.这里隐含了多层的心理创伤,包含了家破人亡、现实潦倒、回归之惑,诸如此类,溢于言表.同时,文末还提到“到了该处,只见‘芬兰浴’三个字.啊,连浴德池,也没有了”{13},仅用一物,很普通的澡堂替换了招牌,预示着香港换了统治者,去旧迎新似乎是殖民地的“常态”(normality),当中不免亦有伤悼意义.再回看故事开头,为了进戏班,小豆子(幼年程蝶衣)被他娘硬生生剁掉了第六指.第六指是多余,但自胎生来,皆有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第六指如小豆子,有为母亲所弃之心痛.个人的即政治的,这里既有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之指涉,这个具有利比多(libido)趋力的个人文本更是杰姆逊式的“国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14};战争后被清政府割让的香港,与母国骨肉分离,给香港留下了永远的伤痕,激发出了香港人强烈的弃婴心理.正如卡鲁斯所说:“历史就像创伤那样,从来就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正确地说,历史是我们与他人的创伤牵扯的方式.”{15}我们从中或可理解李碧华笔下的香港人对于回归前后的人心浮动.究其根由,是出自于寻索一种历史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不仅仅是香港人,抑或香港这座城市,如漂泊于母国之外的游子亟需一种心灵上的皈依,亟需一席家国之地.

李碧华论文参考资料:

李约瑟难题论文

结论:李碧华霸王别姬中不同生态文化面向探微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李碧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李碧华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