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晖论文范文资料 与张晖金陵求学日记读后有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晖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8

《张晖金陵求学日记读后有感》:本文是一篇关于张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内容摘 要:2014年3月,值青年学人张晖辞世周年之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末法时代的声和光——学者张晖别传》.其中收入了张晖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前夕至硕士毕业前(1999—2002)的部分求学日记,共计169篇.该日记不仅展现了记主因不断探索而逐渐清晰的学术道路,追逐有声有光人文关怀的热情,也满含着他选择过程中的种种疑虑和反思.

关键词:张晖 别传 读后感

记主为人依稀存有古风,他的朋友说他很早就自觉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古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学术不是让人来逃避现实的,而是让人深入思考更好面对现实的一种方式.”(《朝歌集》,第47页)因此,他不是传统上的书斋式学者,他绝不满足耽于故纸堆的生活.在他的日记中不仅有风声、雨声、读书声的体现,还有对家国天下事的感慨和自任.“吾人不勤奋向学,有所成就,将来竟在学问上比山姆大叔低一截,则我民族脸面何存?”学子的抱负和担当油然而现.他不仅关注现实,也思考人性,而后者也越来越受到他的重视.“对于人类之关怀,此点将永驻我心.”

记主对受知的诸位恩师,如张伯伟,张宏生老师.他常心怀感激,也常因此自愧.如日记中每每提到“如不努力无以报答”,而这也促使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常常责备于自己不用功,时时敏感地感知到自己的不足,害怕有违于恩师的期望.又如日记中说,“一周后即将考试,不知如何自处.如考试不过,则太对不住宏生师.”

处在这么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最讲效用,最比速度.我们很难像古代的读书人那样,悠闲地一日一抄书.张晖亦如此,他一方面急于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急于弥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在理想的憧憬和现实的困顿中,他有彷徨,有痛苦,有是否要继续读书治学的追问,但更着有对学术的执着信念:

如对于文献和理论的重视.“明白我之治学可着重两点:一为历史的研究,即撰写年谱,考订史料等工作,亦文献的工作;二是文本的研究,这需要我不断地学习西方文论.”后期他整理《施淑仪集》,可视为在文献学方面对自己的要求.

保持了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浓厚的兴趣.张晖自称对明末清初的史事“极感兴趣”,他最后写出的绝笔之作《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和战乱》,正是有关于此段历史的著作,自是应证了此言不虚.

思考文士和史家的不同.张晖自觉文士不如史家,“觉文士视野远不如史家开阔”;“近来每觉文士不如史家.予治学之目的,尚在举棋不定中.”

张晖不是天纵奇才,他是通过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才换来逐渐清晰的学术规划和成熟的学术理想.他在本科毕业前夕定下重读《诗经》等经典作品的计划,在随后研究生阶段的日记中果然出现读此书的笔记.但他随后也意识到不能只是读上古经典,“我们读书,也应挑《红楼梦》或龚自珍、康、章等著作来读.”他早年就意识到治学视野不可狭窄,读研期间做出“我一定要去香港求学,拓宽视野”的决定,后来果按照此计划执行.

张晖的英年早逝,成为海内外学坛纷予解读的对象,各种言论纷至沓来.一个被两岸三地都寄予厚望的人文学者,无奈天不假年.他学术生命的黄金时间才刚刚开始,虽然大家都在盛赞其短短生命中蕴含的学术能量.但他还没来得及完完整整地塑造出作为真正学者的自己,就这样匆匆地出现又离开,留给世人沉重的思索.有的人说他背负着物质上的态度压力劳累过度,有的人说他为了心中的圣神的事业燃尽了生命之光.“他殉了他的道,成就了他的名”(《朝歌集》第2页)

春日,明媚如斯却短暂的一晃即过,今日一场骤雨又让人感知寒意.张晓风说“让两脚踏定的地方,成为最有价值的位子.”张晖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无数笃实的脚印,这些脚印成就了他最有价值的生命之旅.

“我有时觉得这是一个末法时代,可是你要好好做,把东西留下来,要相信会有人看得见,即便只是非常幽暗的光.”(《末法时代的声和光:学者张晖别传》封面语)

张晖是如此的执着于光明.他的死,亦如此明亮.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死前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想这句话,应该也可以当作张晖的自状.末了,就让我们在悲怆中默然前行,在泪水中得大欢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张晖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张晖金陵求学日记读后有感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张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北京张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