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双语教育论文范文资料 与开展民汉双语教育促进多元文化和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双语教育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1

《开展民汉双语教育促进多元文化和谐》:该文是关于双语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梦的实现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和之奋斗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幸福特征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需要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要做到各美其美,美美和共.本文以多元文化交融具有悠久历史,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需要为内容,提出通过开展民汉双语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实现和谐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阐述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双语教育;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5-0091-05

语言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通过民汉双语及其教育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注入生机活力.我国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进程中,提倡开展民汉双语教育,要求各民族不仅学习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且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字,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者.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民族团结繁荣,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的实际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明确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并提出了四个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根据其内涵和特征可见,实现中国梦和加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多元文化交融具有悠久历史

我国56个民族使用着80多种语言.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交往在语言上“民汉兼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多语和双语现象,民汉双语文化及其双语教育历史悠久.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记载:“我诸戎食衣服,不和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1]《左传·宣公四年》中记有“楚人谓乳毂,谓虎于菟,”[2](P.405)两汉末年刘向在《说苑·善说》里记录了一首《榜枻越人歌》,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3](P.278)鄂君子皙让随行人员翻译成楚语,鄂君子皙听了非常高兴,隆重地接待了唱歌的越人.有一首古代北朝时期折柳歌的歌词中唱道:“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此诗可能原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诗中透露出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信息.《论衡·书虚》载:“四夷入诸夏,因译而通”.夏朝统治者为了让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之四夷臣服,排除语言障碍,设立了专门翻译的官职和机构.从这些诸多现象中可看出,当时已经有了双语现象的存在和双语使用情况的存在.

范晔所著《后汉书》中记载的《白狼歌》,据学者考证,其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其歌词是由汉语语音转写的少数民族语言,其中就有部分古汉语借词,如“圣、德、臣、仆”等.从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和18世纪的《五体清文鉴》等历史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维吾尔语已有了一定数量的早期汉语借词.如:“皇历、大唐、弟子、道人”等.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把国都从平城(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要求臣民穿汉服、学习汉俗等.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改变语言,规定每个人都要学习使用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了30岁以下的人学习汉语,说汉语的要求.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各民族在经济贸易、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各方面向汉族学习.“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得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和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和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4]契丹人在历史上创制了契丹文,但在皇室贵族中则提倡学习汉文.元代,契丹地区设经书国子学,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汉双语能力的学者.元代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并举,在使用和发展蒙古族文明时,大力提倡推行汉文化,重视汉语文学习.

明代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翻译人才为主的双语机构四夷馆,这是我国最早的双语学校,明代双语人才的培养在双语应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会同馆和四夷馆编纂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对照的辞书,总称华夷译语.华夷译语是用汉语语音把民族语言转写,再注解语义的民汉双语书.明代是民汉双语发展最为繁荣时期.明太祖洪武年间,对少数民族实行“教化为先”、“教化以学为本”的政策,在各地吸收一批少数民族入学,主要是上层子弟,在客观上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了孝宗弘治年间少数民族“男知读书”、“通汉人文字”的史实.1982年,贵州省大方县文物工作者在本县城关小学内发现了“成化钟”.因钟面彝汉文均注明其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而称之为“成化钟”.迄今有500多年的历史.钟体全高135厘米,口径110厘米,厚1厘米,重约300公斤.钟顶部有36厘米高的挂耳,形状奇特.钟面四周各有一幅八卦,八卦四周的云,雷纹夹有两对“日”,“月”图案.有彝,汉铭文八幅,每幅高19厘米,长54厘米.据历史记载,元末明初,民汉双语的广泛应用,为云、贵民汉和睦相处,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解放后,中国 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使用自己语言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第2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国家通过这些法律的规定,保障和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实现了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平等.

双语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地理教育期刊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艺术教育杂志

廉洁教育论文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结论:开展民汉双语教育促进多元文化和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双语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双语高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