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文学代际五人论文范文资料 与90后和文学代际五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学代际五人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0

《90后和文学代际五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文学代际五人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代”的阶序和文学新人的入场式

刘欣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近两三年来,一批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写作者渐次进入文坛视线.尤其是在借助主流文学期刊崭露头角后,关于“90后”写作身份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关注.《人民文学》自2017年第1期起开设的“九零后”专栏,已陆续刊发李唐、庞羽、郑在欢、庄凌、梁豪、国生等人的作品,体裁则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及童话等.用主编施战军的话说,是以版面为这些刚刚起步的新人提供丰沃的创作土壤.在“文坛风向标”的阵地上专设平台,自然透露出对“90后”格外的期待和扶持.除《人民文学》之外,《芙蓉》杂志也从2016年第1期起开设“新声”栏目,重磅推举“90后”,由贺绍俊主持,金理及吴天舟定期评点,已推出王苏辛、国生、周恺、李唐、庞羽、重木、修新羽等专辑;《青年文学》杂志的“出发”栏目,自2017年起也以新人新作搭配“问答录”的形式,推出丁颜、吴泽、庞羽,甄明哲、李唐、郑在欢、重木、于文舲(后五位集中刊发于第5期),而王苏辛和梁豪则在“一推一”栏目登场.此外,如《山花》杂志的“开端季”栏目、《大家》杂志的“新青年”栏目、《花城》的“出发”栏目、《十月》杂志的“小说新干线”单元等等,都能不时看到“90后”的身影.

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这些生于90年代的青年写作者而言,其作为“90后”的社会学身份,或媒体代名词,甚至先于他们个体的文学创作事实而存在.在“90后”这里,这种“命名先行”的经验,和此前的“70后”“80后”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主流文学期刊选择以“90后”这一集体的名义为新人引路,既是为了更快引起读者(当然也包括批评家在内)的兴趣和关注,也是在执行推陈出新的任务时采用的一种修辞,那么,同样身处文学现场的批评家,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鲜活的动向?是否能够或者需要延续“代”的阶序,以一种集体性先于个体性的眼光看待这些刚刚起步的新人新作?在本就充满争议的“代”的分野里,面对目前方兴未艾的创作现状,作为一种批评话语资源的“90后”,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或者有意义的?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批评家的自省和警惕.

事实上,“90后”这一提法的诞生、传播和使用,本身就是代际命名的惯性使然.“90后”的登台如果引发新一轮对于“代际”的讨论,当然并不令人意外.这种以十年为节点,将年龄和文学挂钩对作家进行划分的现象,从世纪之交开始在文坛普及,很可能已成为近年来接受度最高的命名方法之一.尽管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也承认代际的方法存在漏洞,但始终未能提出更有效的思路,彻底取而代之.此外,作为一个可以被不断激活的话题,“代际”在遇到具体的“80后”“70后”“60后”乃至“50后”案例时,往往会分别触发、衍生出新的辩难或争鸣.总之,“代”的命名和秩序到底存续了下来,形成了一种“质疑不断,使用不减”的古怪常态.就写作者而言,“代际”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标签,更成为能动意识,在不少人身上显现出从“被动命名”到“自觉建构”的轨迹:譬如对“一代人”成长史的清理和回望,特殊历史际遇造就的生命经验等等.当“代际意识”开始有机地参和“70后”“80后”作家的创作,就更反过来坐实了最初多少有些刻意而为的“代”的分野,并在无形之中,肯定了文学创作观照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等集体际遇和经验的重要性.

惯性的另一种讲法是惰性.“代际”话题的症候性,或许正在于将当代文学批评的命名困境暴露无遗——找不到更精准、有生产性的批评工具,这或许早已是老生常谈.这种困境归根结底,或许要到文学理念的固化或对于代际格局的依赖中寻找原因.概而言之,作为批评话语的“代际”,至少包含两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第一,相信文学写作和社会历史经验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往更深层说,是在急速变化的中国现实面前,对“变”的焦虑,以及对于文学捕捉、再现这种“变”的能力的期许.第二,对于亲历者作为“讲故事的人”的信任.换句话说,仅僅是“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是不够的,更要求“一代人写一代人之文学”.这些曾经在“70后”“80后”前辈身上搬演过的理念或期待,如今似乎也有了要落在“90后”身上的趋势——但这是我们想象文学或运用文学想象的唯一选择吗?正如黄子平先生曾犀利地指出:“任何‘命名’,都是一种施暴.”那么“90后”所面对的,大概算得上是一种来自于批评界的惰性的“施暴”吧?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这个疑虑在我心里愈发强烈.对于“90后”的文学命名持保留态度,并不是要忽视这群同龄人作家“集体亮相”的事实,也不是要完全否定由于年龄的相近而带来某些写作表现相近的可能.“90后”的提法未必无效,却也未必那么有意义.更令我在意的,是如何在失去了敏锐度的批评现场寻求突围.让文学新人身上的活力成为冒犯的潜力,用作品本身和他们的“身份”形成辩驳性的互动——甚至打破“代际”的锁链,促使我们去寻找新的批评路径.

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小说界,文学新人的登场,一向寄寓着文坛主动“求新求变”的目光——无论是创作理念、书写经验、形式探索、审美风格还是文学想象力,似乎总能勾起某种对于文学之“新”的期待.批评家也乐于使用“挑战”“突围”乃至“冒犯”等字眼,捕捉新人新作中的异质闪光.其实这种“求新求变”的意识,也不妨反身用到批评对自身的反省和期许上.当代际想象和命名策略成为常态或惰性的选择,甚至阻塞了批评家应有的感受力、敏锐和真诚,超越之必要就愈发凸显出来.在我看来,如果今天要以初露锋芒的“90后”为契机,重拾“文学和代际”的话头,那么他们身上显见的不确定性(在程度上,有别于已经逐渐成熟的“70后”“80后”)这或许正是一次突破“代”的格局的好时机.

我个人的阅读心得是,当我尝试搁置所谓的“90后”身份,带着“白纸之心”进入李唐、郑在欢、王苏辛、庞羽、国生、周恺、蒋在等人的小说作品时,他们尝试触碰的格局,远比我预想的要开阔;正如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和青春的叙述,也比我预想的要冷静甚至疏离.从乡土到城市经验的覆盖,从鲜活的日常生活现场,到孤独的内心探索,从现实笔法到荒诞、扭曲、变形中的先锋意识——即使不乏青涩、单薄和参差之作,这些年轻人通过创作表露的才情、趣味和视界,也恰恰呈现出四方探索、自由生长的元气.如果一定要说出什么共通之处的话,大概是活跃的想象力,一定程度的青年经验的投射,以及对于小说技艺本身的专注.

文学代际五人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杂志征稿

文学杂志排名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刊物投稿

关于文学的论文

结论:90后和文学代际五人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学代际五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