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数字货币论文范文资料 与数字货币的格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数字货币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0

《数字货币的格式》: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数字货币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几年前,当我们开始做数字货币研究的时候,这一领域既冷门,又边缘,不少人都质疑此项研究的必要性,这项工作的展开不能不归功于周小川博士的敏锐洞察力和学术前瞻性.这两年,随着比特币的暴涨暴跌,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这一新兴事物.作为一个研究者,尽管我认为比特币还只是一种准私人数字货币,但我对其代表的数字货币技术的未来满怀憧憬!

应该说,有很多人是因为比特币而知道数字货币.实际上,远在比特币之前,数字货币就是学的一个研究分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界一直有一个梦想:我们手里拿的实物能不能数字化以后,通过数字加密技术,像发一个邮件一样,直接从某一个数字身份转移到另外一个数字身份人的名下?就这么一个问题,很简单但也很复杂,引起了眾多学者的兴趣,开创性的人物是Did Chaum.1982年,他提出了一种具备匿名性、不可追踪性的电子系统,作为最早能够落地的试验系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1994年Bruce Schneier的经典教材Applied Cryptography:Protocols,Algorithms,and Source Code in C,就专设一节,探讨Did Chaum的数字协议.

到2008年,一位化名Nakamoto(中本聪)的神秘人物提出了比特币的构想.数字货币的发烧友们狂喜地发现,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梦想竟也可以大规模试验了.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席卷全球的比特币试验.客观而言,这个试验极具争议,有人对其背后的技术啧啧称叹,有人攻击它是诈骗工具;有人认为其价值胜于黄金,亦有人认为其一钱不值.一些知名人士,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说纷纭间,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资产、支付工具、货币等均有所不同的比特币以其丰厚的回报,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眼球.

想要评价它,我们必须回到中本聪的经典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系统》.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点对点”和“电子系统”.“点对点”的特性,使我们想起了实物货币,因为它就具有“点对点”这一优越的支付特性,只是其支付功能逐步被电子支付工具所蚕食.时至今日,“无社会”方兴未艾,似乎实物已无容身之地.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主要经济体的实物投放和使用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所以实物的未来究竟如何,恐怕还不能妄下结论.

也许从哲学角度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件事物从自然产生到消亡,并不是简单的消失,而是有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此乃“否定之否定”.货币亦是如此,假使实物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要消亡的话(当然这一点还有很大争议),这个“否定之否定”应该是什么?个人以为,那就是“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也就是说,从实物的角度看,需要“+电子支付系统”;而从银行存款转账、第三方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的角度看,则需要“+点对点”.按目前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势头,无论“无社会”实现与否,电子支付将实物的特性融合进来,是显见的趋势.所以个人以为,所谓的数字货币应该是电子货币和实物的一体化.这个一体化如果动态地去理解可能会更好,现在数字货币的定义还存在争议,要想理解它,就不能将其看成一个静止的状态.数字货币一定与货币的数字化进程紧密相关,在这个进程中,货币的数字化实际上是非常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有些属性可能我们看得很清楚,还有一些属性很可能现在还看不清,还需要完全展开,需要观察和研究.这个观察和研究,如何结合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也就是我们现在工作的重点.

很显然,实物货币向数字货币演进的意义在于,实物货币的支付功能优化了,可以在多种交易介质和渠道上完成支付,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和泛在性.电子支付工具向数字货币演进的意义则在于,它能吸收实物货币“点对点”支付和匿名性的特性,将支付权利真正地赋予用户自身.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破除了用户对银行账户的依赖以及被施与的约束(如需到银行物理网点和ATM机*业务、一层层烦琐的业务程序等),有效释放了用户的支付主动性和能动性,降低了支付交易成本.但这还远远不够,账户是否可以透明?向谁透明?透明到什么程度?数字货币是否可被追踪?这些都理应由用户自主掌控.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数字货币是实物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发展方向,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比特币终将胜出,笑到最后?也许一些持“货币非国家化”观念的自由主义者会这么认为.但是,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却倾向于将比特币定位成虚拟货币.为什么叫虚拟货币?因为它背后没有资产支撑,许多人(包括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它是没有前景的,即使它的暴涨的确掀起了一股庞大的浪潮.“比特币也许失败,问题是这里头有钱可赚”,这句话道尽了很多人对“比特币们”的真实心态.比特币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其暴涨究竟有多少泡沫?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研究者而不是投机客,追问“比特币们”的真正价值所在才是问题的关键.

回顾加密货币的研究历程,如果说Did Chaum模式的数字货币是基于“银行—个人—商家”三方模式来设计的,那么比特币模式的数字货币则由原来的三方模式,变成了点对点的两方交易模式.这当然是一个范式的飞跃,但这两个模式都没有考虑银行的角色.Did Chaum只是探讨了匿名化的实现机制,根本没有涉及银行;比特币所谓的挖矿发行,煞有介事,实质上是把记账权、铸币权和发行权混为一谈,央行的角色因此消解.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研究数字化技术本身,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显然不只是(数字)铸币技术的问题,其背后的价值支撑才是关键.各种货币形态均有其价值锚定.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的价值锚定来源于物品本身的内在价值.金本位制度下,各国法定货币以黄金为价值锚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法定货币虽不再与黄金挂钩,但是以主权信用为价值担保.全球那么多的货币,根本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价值支撑而不是铸币技术.相信现有的数千种加密货币,在追求极客技术的同时,也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货币发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币们”实难担当大任,核心问题在于这类“可转让数字资产”很难构建自身的价值支撑体系.

数字货币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数字序号格式

数字通信世界杂志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论文

论文数字

数字通信杂志

数字媒体论文

结论:数字货币的格式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数字货币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数字货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