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际交往论文范文资料 与虚拟社区中跨文化人际交往特点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际交往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9

《虚拟社区中跨文化人际交往特点探析》:关于免费人际交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人际交往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消息,2014年共有377,054名来华留学人员在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然而,杨军红研究指出,“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缺乏沟通桥梁和渠道”.直到近两年,仍有学者发现各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仍存在不少人际交往问题:如出现交往频度低、交往渠道有限、交往需求不强烈问题.学生同当地社会、同校内中国学生的接触不足,造成了留学群体同本土居民的“隔离效应”.在华外国人来华后,传统媒体的使用全面减少,但是互联网媒体的使用总体却有所上升,在华外国人平均每周有24.4小时上网时间.微信交往便捷、覆盖面广、交往成本低等特点,为实现来华留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也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问题提供一个改善或者解决的平台.

沈荟、王学成对2005-2015年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新媒体人际传播研究在方法应用上,量性取向的比例远远大于质性方法,缺乏人文和科学精神交融的成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的质性方法,观察来华留学生的微信群、朋友圈和个人微信互动的情况,挖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运用特点及沟通的主要内容,并探究微信如何推动他们现实中的跨文化人际交往.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本研究为微信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做出初步的探索;从方法应用来讲,参和式观察新媒体人际传播,既拓展传统民族志的“田野”,也推动新媒体人际传播质化研究的发展;从实践层面来讲,微信推动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为来华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一定程度上对中外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深入和有效性提升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其过程

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柯惠新指出,虽然研究者和被观察者相互看不见、听不到,但是研究者也有可能观察到一些“电子派生语言”(electronic paralanguage)中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行为或其他语言行为等,例如一些表示情绪的特殊的字符、符号(如笑脸、问号等),表示语调或强调口气的字词、字母(如Haa!, Waaaaa!)等.本研究采用参和式观察法,通过参和微信群互动、微信好友互动和朋友互动三个方面,“观察”微信群的动态或互为好友情况下,利用实时聊天方式进行自然的谈话,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观察长达一学期(约三个月).对于观察笔记,研究者采用边观察边记录和定期追记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详尽反映来华留学生微信上的跨文化沟通情况.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某大学跨文化适应英文授课课堂的38名中外学生.其中,中国学生3名,留学生35名,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

(二)观察者和观察“场所”介绍

观察者为中国人,拥有80%以上的留学生个人微信,能够发起微信群中的互动,也可以和留学生在朋友圈点赞评论.观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时间跨度:12周,约为3个月.主要观察的“地方”:跨文化课堂成员的微信群“Intercultural Communicaiton 2015”(以下简称“IC2015”)、互为好友的个人互动、朋友圈点赞评论互动.

(三)观察内容归类和说明

中外学生微信群的交流信息条数共1410条(包括微信表情),其中“IC2015”群为484条;“2014级新传汉硕班”为572条;“ECE-2014(2014级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全英硕士班)”为354条.个人间的微信交流信息数超过100条的有4人.结合研究问题和观察笔记,根据语言运用特点、沟通内容及其特点三个方面对观察内容进行归类汇总.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将保留交流内容中的拼写、省略等错误,保证第一手资料的真实和客观.

三、研究发现

(一)来华留学生微信语言運用特点

微信是一种以语音信息传送为主要功能,以文字、图片等符号传播为辅助,集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为一体的社交媒体.但是中外学生微信中的跨文化交流却是以文字媒介为主,语音和图片等其他符号为辅.通过观察,研究者发现:

1.“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更情境化

索绪尔从符号学的角度提出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能指和所指.他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即索绪尔所说的“所指”);“所指”也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即一个特定的语言单元).微信“能指”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媒介表达,能指范围大大扩展.笔者观察发现,留学生更倾向用丰富的“能指”指向一个概念,在表达愤怒的时候,留学生有运用微信表情表达、也有用文字表达、更有用标点符号表达的,而中国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基本上不表达这种愤怒的情绪.而“所指”也不再局限于某个语言单元,中外学生在微信中交流的语言,更需要在当时的情境中理解,否则很容易出现跨文化误解或者冲突:

研究者:Are you sure “**施工大学”right?

研究者:our school chinese name **理工大学.

沙特(Saud):Yes. We wrote it intentionally. Keep it as such [呲牙]

沙特:You would find the same character in our ppt as well [偷笑]

沙特:How did you find it then [呲牙]

研究者:i first think you’re wrong.because i’m

chinese.

“**施工大学”在研究者的理解里是不能等同于“**理工大学”的,因此,她指出沙特的“错误”.实际上,沙特用“**施工大学”所指“**理工大学”,而其“施工”的内涵也更显丰富,可能所指一个相关的笑话,也可能指的是他当时解释的情境.而编码和译码的人不同,理解的内涵就见仁见智,这就大大增加了能指和所指联系的随意性.

人际交往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人际交往论文

人际沟通论文

结论:虚拟社区中跨文化人际交往特点探析为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看透人心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