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重构》: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不是动因,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城市问题一直未能占据重要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认识到了城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空间和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引入空间研究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空间研究范式.其中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大卫·哈维是代表性人物,他们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对城市发展加以研究,并从多重角度阐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变化的基本状况、趋势及其原因,构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重构.
关键词:城市空间;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中图分类号:B8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5)06-0044-06
不可否认,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在涉及城市问题时相对保守,因而,其城市思想被中西方学术界长期忽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性质功能、城乡关系都已异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城市危机愈演愈烈.于是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思潮.它借鉴延伸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等理论,主张将城市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并从多重角度阐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变化的基本状况、趋势及其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进行重构,提出了新学说,取得了新进展.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本文仅就其中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亨利·列斐伏尔( Henry Lefebvre)、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和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空间理论进行论述.他们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潜力的同时,也从空间视角不断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重构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对我们分析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 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恩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城市现象作了精辟论述和总结,为理解城市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在马恩看来,城乡的出现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则是导致城乡分离的基本动因和历史前提.在《 宣言》中,马恩将城市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成熟的基本成果和独特标志,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的优势地位:“资本主义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 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8页.由此看来,新型城市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城市关系渗透到广大乡村,也改变了地区和民族的封闭状态;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占据垄断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城乡差别和对立,控制、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在资本主义建立和扩张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职能中心的作用.
其次,城乡对立是马恩对城市问题论述最多的话题.在他们看来,人类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城乡分离.第一次城乡分离发生在古代社会,“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第二次城乡分离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而出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城市化”过程.《资本论》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页.在城乡对立的关系中城市无疑是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逐渐脱离了农村并最后使农村破产,成为生活资料、生活规则、精神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它还会不断地产生这种对立,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城市剥削农村的基础之上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和乡村不仅代表着两种生产力发展水平、两种社会分工模式,更是文明和愚昧的分水岭.参阅谢菲:《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及其现代演变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
对此,马恩也提出了消除城乡对立或分离的一些设想.他们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并且“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因此,他们为消灭城乡对立提出了几个前提,第一是消灭私有制,第二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第三是交通工具的改善和普及,第四是均衡产业和人口的分布.
最后,马克思认为城市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密切相关,资本关系是驱动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城市是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城市空间是资本积累的主要场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指出,城市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它不仅是工人阶级工作和生活的聚集地,也是阶级斗争的主要场所,城市中充斥着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范瑛:《城市空间批判——从马克思主义到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4期.“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如果没有大城市,没有它们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工人绝不会像现在进步得这样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重构为适合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