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理财产品论文范文资料 与银行理财产品12收益率还能保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财产品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0

《银行理财产品12收益率还能保本》:这是一篇与理财产品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收益率4.3%,不保本;收益率12%,还保本.这不是有悖于“收益和风险成正比”的道理吗?

春节期间大家庭聚餐,讲到理财话题,我小姨说买了个年化收益率4.3%的银行理财,这个稀松平常对吧?大家年前去银行转转也找得到,这种理财产品写得很清楚是不保本的;我妈突然就得瑟了,说自己买了个12%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还是保本的!

收益率4.3%,不保本;收益率12%,还保本.不是说收益和风险成正比吗,这是咋回事?

我妈自以为她最机智完爆了我小姨,小姨却认定我妈一定是被骗了,可能“飞单”了.于是她俩找我来“评理”.

“评理”第一回合

首先当然是看我妈是不是买了个“假理财”.我看了产品说明书和协议,这款名为“XXX人民币结构性理财”的产品,的确是发售自某家正规银行的,也的确是保本的.所以并不存在被骗或“飞单”.

为求准确,我还去网上查了市场上理财产品信息汇总的资料,的确有预期高收益且保本的产品.

“评理”第二回合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觉得困惑了,难道这符合“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基本道理吗?现在我就把这事儿给厘厘清.

常见盲点一:“保本”和“保收益”,可是两码事.

我妈买的产品,的确是保本的.可是,她口口声声的12%收益率,往确切里说,应该是“预期最高收益率”,换言之就是这款产品的投资操作得最好、最赌对市场走向、最走运,最高能获得相当于年化12%的收益,但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投得不那么对,就可能会跌到第二、第三档收益,比如3.8%、1.5%,甚至于没有收益,到期只能取回本金.

常见盲点二: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很绕、很容易让人误解的点.

我小姨买的产品,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银行理财产品,即便监管部门严格要求写清“不保本不保息”(或者说成“非保本浮动收益”,总之是一码事,就是俩都不保),并标注风险等级(我看了一下现在在售的大多是稳健类的R2),但事实上因为投向是银行自己管理着的资产池,甚至以前一些R1的产品说白了就是变相信贷(就像存貸都放去了表外),擦边球一个,所以反而是保本保息至今.

因此,我小姨买的产品,4.3%收益,约定“不保本”;实际上刚兑未打破,保本保息.我妈买的产品,12%收益,约定“保本”,实际是保本,但收益大概率情况下做不到12%,多档次收益、无收益皆有可能.

所以,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当然还有一个流动性,也就是理财产品期限差不多),还是不变的王道啊.

“评理”第三回合

下面开始庖丁解牛,跟大家说说,这俩产品为啥就那么绕,就不能让大伙都看得很通透.

一言以蔽之,我妈和小姨的产品,其实是两大类产品.

我妈买那产品,那是真投资了;小姨买那产品,其实是假投资真“出借”了,银行才是真投资的那位.

先来说小姨买的产品吧.大家是否也都买过这种最大路货的理财产品?您知道您的钱都具体投了些什么标的吗?显然并不知道.

先来说要诀一:这是一种“资金池”对接了“资产池”式的理财.

我们的钱并没有一一对应地去投了某一个标的,而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和其他人的钱一起运作了.而相应的,银行那头还有一个资产池,就是银行搞来的一大堆债券、票据之类,或是同业资金拆放,或是权益类资产,形成一个组合.于是,大资金池里的钱,对应了大资产池里的标的组合.

再来说要诀二:这种理财产品还是期限错配、滚动发售的.

资金池这里,有些钱到期走了、再补些钱进来,靠滚动发售来保证资金池的体量,资产池也一样,到期的资产会被摘出去,银行也会采购新资产.

所以,对于这种理财产品,我们拿到的收益是标准化的,并不会因为其中个把标的坏账,我们的收益就从4%变成了3%.(悄悄说句实话,这类产品或多或少有银行的隐性信用在里头.)

如果真遇到了资产利率随着市场利率有所下降,或者资产质量下滑了,那大不了就是银行发新一期理财产品时降低收益率.

当然,也有一种很小很小概率的事件,那就是,这样的期限错配,万一发生了流动性风险,尤其是现在有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交易风险已经引起了同业的警觉的情况下,如果有个小银行某天开始很难募资了,怎么办?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换句话说,这些产品出不了小问题,但万一、万一、万万一出问题,那就是系统性问题.这才是产品被要求写明不保本不保息的原因.

“评理”第四回合

下面再来评评我妈买的产品,又投了什么呢?不同于小姨买的那产品说不清具体的标的,我妈买的那产品,只要她肯戴上老花镜认认真真读完那厚厚一沓条款和投资结构说明,是看得清背后完全对应的投资的.

我们通常把这种产品称作“结构化理财产品”.把这个结构“解构”一下,它们一般采用“基石”(零息债券等)+“期权”(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等)的结构.

“基石”部分要做到保本.假设是100元的一年期理财产品,我用90元去买一个未来到期时保障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就意味着我将有10元,可以用来投“期权”,比如投外汇、股票、商品期货等;比如挂钩外汇掉期、某个石油指数基金,或是某个组合.

这个“期权”也可以翻花样,看涨的、看跌的、甚至是赌一个限值、一个波动区间的.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在背后给您设计的投资杠杆.

以我妈买的产品为例,如果让10元钱有某种可能性翻出20%的收益,就意味着这里有12元,加上到期零息债券那头能拿100元,那就意味着产品到期有12%的收益率.

但既然是赌一个小概率事件,那就意味着投得不好的情况下,10块钱本身可能亏成几元钱,甚至亏到一分不剩.假设最倒霉的情况下,触发了某个终止条款真亏成一分不剩了,那投资者就拿走那零息债券的100元,就算保本了.

看看,这种产品里的花头,和刚刚那种资金池资产池错配模式全然不同.这种理财,是正儿八经在选标的做投资呢.

“结案陈词”

这就是我给大家厘清的两种典型银行理财的模式.

最后补充一下,一般来说,以前多数外资银行和小部分中资银行,会推我妈买的那种结构性理财;而绝大多数中资银行都迷恋着其实是“表外扩张”的那种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的理财.

两三年前,曾有一个在知名外资银行做产品开发的朋友跟我说,业内有些机构,喜欢推出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是否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排行榜.搞这种榜单,会出现一个什么结果呢?因为这分明就是两种理财啊.可以想到,当然是资金池-资产池类的理财产品次次都达到预期收益率;而结构性理财当然很难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了.

理财产品论文参考资料:

个人理财论文

投资理财论文

家庭理财论文

关于理财的论文

产品设计论文

理财杂志

结论:银行理财产品12收益率还能保本为关于理财产品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理财app排行榜前十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