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妙悟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古典诗学妙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妙悟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6

《中国古典诗学妙悟》:本文关于妙悟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除中国古典诗学的“载道”、“言志”、“缘情”传统,还应重视对“妙悟”传统的揭橥和阐发.“妙悟”说萌芽于先秦诗学,成型于唐宋诗学,并浸润在元明清诗学的中心地带,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学千年历史走向的一种重要观念.从古代诗歌的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总体倾向看,其中包含的妙悟思想可以划分出感性之悟(直觉)、非理性之悟(灵感)和神性之悟(彻悟)等三种理论形态.古典诗学妙悟观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体思维,力求超越知识,摒弃“理障”(理性判断),回到以心传心、单刀直入的本质直观,妙悟的终极旨趣在于通过对意象的直观来显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妙悟在于即真”).妙悟也是一种非对象性思维,通过妙悟可以打破主观与客观之界割,摒除心物之间的藩篱,回到真实的生命世界本身.

[关键词]古典诗学;妙悟;禅学;神性;真实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4-0022-06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妙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诗歌的创作、欣赏活动和批评实践中最核心的理论问题.由于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是偏重于表现主义和抒情主义的思想体系,呈现出重视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想象和心理体悟的倾向,这使得“妙悟”成为古典艺术美学中的重要观念范畴.

“妙悟”(顿悟)原本是禅宗术语,也是禅宗悟道的不二法门和根本途径,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1](p.102)“妙悟”(顿悟)源自禅宗,但“妙悟”的思想早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前就已经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开始萌芽了.日常语义中的“悟”,有“了解、领会、觉悟”等意思.“悟”字从“吾”从“心”,本义是“心解、神会、了达”,表明它是在自我心灵中发动起来的一种体验活动,“悟”的过程就是心源对外物的“照亮”过程.“悟”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中有一个孕育、演变和发展的历程,在佛教中国化特别是禅宗兴起后,妙悟思想进一步被激发出来,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妙悟思想也有集中而精粹的体现.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妙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心理状态,是一种高峰的心理体验;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妙悟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一种玄妙精微的境界;从艺术批评的角度看,妙悟本身又是重要的诗学批评标准.

一、“妙悟”说在古典诗学中的演化之路

早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悟”的思想在中国诗学和其他艺术活动中就已出现萌动,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传统,特别是比兴的手法,已孕育了早期诗学妙悟思维的雏形.汉代的郑众对“比兴”解释颇具代表性,他说:“比者,比方于物等兴者,托事于物.”郑众把“比兴”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即“起也”,是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在郑众的论述中,他不仅将“比兴”看作一种联想式的诗歌修辞手法,同时也视其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就是托物言志(意).后来钟嵘继承了郑众的解释并加以发展,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综合“比兴”这两种手法来看,就是以物象来抒发情思,使得文辞具有直觉性、朦胧性和多义性的审美特点,这也体现了比兴所包孕的“悟”思维的两层意义:其一,强调了诗人主体的直觉体验的重要性;其二,必须借助物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汉末魏晋六朝是“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时代,在六朝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中,开始正式出现了借助“悟”(妙悟)术语和思维来解读诗学领域诸多问题的倾向.如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中曰:“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他不仅将“悟”视为主体面对自然山水时的一种审美体验方式,同时也看作山水体验的效果,表达了一种无法言诠的美感境界.随后的钟嵘在其《诗品》中提出了以悟为本的“直寻”说,他主张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最高法则,追求“自然英旨”的审美效果.诗歌要达到“自然英旨”的境界,必须遵循“直寻”的创作路径.《诗品序》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是指心灵和情感融入外物之中,直接洞彻万物的形貌和本质,并且借助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而无须“补假”(用典故).“直寻”的本质就是在主客之间展开直接的妙悟探寻,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诗歌是天地之气和万物之美在召唤主体的情思脉动,士人借助艺术语言来传达附着情感的意象,诗歌要“吟咏性情”,但是,必须以情化理,以心融物,物我共感的诗情画意才能产生.钟嵘诗学的物感说和主情论,已经涉及妙悟最基本的问题,即诗的意象不凭空涌现,必须是主体通过物我共感来消融主客二分的界限,诗歌是为外物所感而自然产生并得意抒发的诗人情感.所以,他在诗学批评中极力反对“理过其辞”、“平典似道论”的作品,却赞赏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等情韵淳厚的作品.在钟嵘看来,诗歌创作应以“直寻”为主,所谓“自然英旨”的诗歌应是诗人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诗人情性的自然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物色”篇中也涉及“妙悟”的基本问题,尽管他没有使用“妙悟”这一术语,但他的“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徘回于心物之间,斟酌于天人之际,其中的妙会心参已含有“悟”的成分.晚唐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境外之景”,也是心灵审美妙悟的结果.宋代严羽是提倡妙悟最为得力的诗论家,他在《沧浪诗话》中断言:“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宋代诗人戴复古也说:“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严、戴都以禅悟来喻诗,以妙悟来言说诗歌的创作与审美的独特心理过程.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认为,写诗“非悟无以入其妙”;叶燮在《原诗》中也指出,诗人创作追求“妙悟天开,从至理实情中领悟,乃得此境界”,在他看来,妙悟是情理交融的一种体验境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也极为推崇诗歌创作的妙悟(“现量”)说,他指出:“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2](p.238)他借用因明学术语“现量”来阐述妙悟的精义,妙悟就是当下的直觉,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显现真实的世界.

妙悟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国古典诗学妙悟为关于妙悟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妙悟酒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