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活法论文范文资料 与换一种活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活法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1-15

《换一种活法》:此文是一篇活法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这是《活着》栏目第724次推送,也是《活着》栏目的最后一次推送.但是,这并不是终点.”2018年5月6日,作为腾讯新闻品牌栏目的《活着》宣布升级为“谷雨影像”,归到腾讯非虚构作品平台“谷雨”旗下,聚焦报道摄影、纪实摄影和纪录片等,而《活着》编辑部成为“谷雨影像”下属的工作室.

《活着》栏目创办于2010年五一劳动节,秉承“用专业影像关注普罗大众,反映社会现实,不回避真实存在的苦难”的宗旨,上线后很快成为网络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影像品牌.在那一年的年终回顾里,“《活着》选择了七个关键字词:‘堵’、‘小人物’、‘盛会’、‘殇’、‘浮云’、‘蜗居’和‘涨’.8年之后,大城市里依旧拥堵,小人物们有了特定称谓,在流行语的体系里,‘殇’成了‘丧’,‘浮云’成了‘佛系’.2010年也是‘微博元年’,微博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平等的表达与观看一度让人产生了议事广场的错觉.那时人们说:‘围观改变中国.’同样是在8年之后,基于算法的兴趣阅读似乎要消解媒体平台的公共性,他们说:‘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活着》也来到了它的第8个年头,变与不变始终交织在一起.”

2018年,在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途径的自媒体时代,每周更新一次意味着更少的,降低频次似乎也意味着《活着》已不再年轻.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纪实摄影领军者黛安·阿勃丝曾说:“我认为我之所以拍照片,是因为如果我不拍这些东西,人们就会视而不见.”对此,《活着》栏目负责人杨深来坦言,“我们希望慢一些,坚持纪实影像生而具有的公共性,我们也会新一些,探索更多讲故事的可能性”.在入职腾讯之前,生长于上海的杨深来在2010-2017年先后供职于《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担任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并曾一手创建澎湃英文项目Sixth Tone的视觉团队.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图片编辑以专业判断为依据,选出照片进行版面编排,既受限于版面,效果回馈也相对漫长.在门户网站时代,版面变做到不再紧张,内容的需求量猛增,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变做到更为重要.随之而来的是,多角度图片皆有机会,门户网站的海量图集以静态电影式的叙事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阅读量和评论互动,开始成为图片编辑操作选题和选择图片的重要依据.然而,网站首页焦点图推荐位有限,并非所有内容都有被高推的机会.

时间来到当下自媒体时代,在讲究智能分发的手机移动终端,由机器来匹配人与信息.机器记录下你看了什么内容,与你相似的人看了什么内容,再通过计算把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你.这意味着,门户时代的推荐位之争一去不复返,随之改变的还有图片呈现形式.同时,数据分析成为左右图片编辑判断的主要依据.但这绝不代表编辑的专业积累变做到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图片编辑如今更多扮演着产品经理的角色,他们既是专业内容生产的参与者,也是影像产品的运营者,有时候还像一名秩序维护者,“技术+人工”的模式共同肩负着维持良性生态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活着》栏目为代表的图片编辑做出了哪些应对呢?

从门户网站时代(PC端)到手机移动终端,如今升级为“谷雨影像”的《活着》栏目在这8年来有何改变?在圖片内容的呈现上做了哪些尝试?

从图片编辑的层面而言,我们现在考虑的东西,不再只是简单地去编辑图片.在PC时代,人们习惯通过电脑从网页获取信息,那时候的《活着》栏目也是为了这类受众量身打造.一般而言,20幅左右的图片(配以图片说明)在前面摆着,跟在后面的是一篇长文章,这在当时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静态电影式的叙事”也好,或曰“幻灯片放映”也罢,通过这种线上展览的方式,一幅一幅翻阅着看,这对于视觉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要求整组图片在编辑呈现时要有节奏、色彩等因素的承接与变化.

如今在以手机屏幕为主的移动终端上,“幻灯片”的形式不再适合,观众难以进入其中,纯视觉的产品往往只能吸引专业摄影师群体,或者是有着一定视觉素养的受众,他们能够耐着性子、带着思考去读图,而大部分人在翻过几幅图片后,就会关掉,更不会读到最后详细叙述的文字了.于是,我们用新的思路来包装,多数同类网络摄影栏目也是这么做的—图文混排,以一种综合性的“融媒体”的编辑形式去做,图文兼顾,甚至还在其中穿插GIF动图、短视频等.过去PC页面的“幻灯片”形式,其实图片说明很简单,摆在图片下方的文字就是图片说明;现在出现在图片下方的文字不再是简单的图片说明,它们就只是文字,是一篇文字报道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这样一个图文混排的报道,如果把图片单拎出来,或把图片全部拿掉,读者们都能够读懂,就是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栏目或产品,特别是面向大众的,应该坚持以影像为驱动,但不局限于纯影像,门槛如果过高,大部分人看不懂或不愿看,图片编辑的效果也就失去意义.

基于此,我们现在的图片编辑也有了相应变化,无论是从思路,还是具体方法.或者说,为了更好地实现大众传播,为了让更多受众能够更好地认知这些照片,图片编辑不再完全是图片的逻辑,也不一定是视觉的逻辑.由于图文混在一起,作为编辑的我,甚至更倾向于文字的思路,因为我需要让每一个看的人,即让读者首先理解这些东西,能够接受这些东西,特别是我们致力于打造的深度报道.以实例而言,如《东北最后的持猎手:人、狗与》,很多类似的图片专题在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已不是按照影像的顺序排列或用视觉语言去串联,而是按照文字文稿,即用文字串联这些图片.但是,视觉逻辑并非移除,而是弱化,仍起着左右图片编辑选择的作用.这篇报道的文字稿也是由摄影师周平浪自己写的,第一章节有四幅图片,原本该图想换成另外一幅夜间拍的,他希望用自己拍摄的银河夜景.但是我为什么最后还是用了读者们所看到的这幅,因为其与后一幅狗的图片在色调上更为一致.

活法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换一种活法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活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活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