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观今宜鉴论文范文资料 与观今宜鉴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观今宜鉴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3-17

《观今宜鉴古》:这篇观今宜鉴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本文以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为例,通过对古代和现存的木质蒙皮鼓进行分析,探讨该类型乐器在形制、演奏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关键词:鼍鼓;形制;历史;文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24-0001-06 中国图书分类号:K878 文献标志码:A

自上古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我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考古所证,现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所在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考古科研工作取得重大发现,通过对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进行挖掘和考察,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产生在距今4 500年前后,在对出土文物、地下墓穴等遗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后,考古团队最终确定该遗址竟是帝尧都城的遗址.在对遗址的墓葬进行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件由空心的树干与鳄鱼骨板构成的空腔圆柱型器,经专家学者研究后确定,所发现的筒状器物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名为“鼍鼓”的鼓类器物,应该是作为祭祀的神器或陪葬的器物与墓主一同安葬.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农业文明较早且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以农耕劳作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先民们,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人文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这一点体现在艺术方面,即表现为古代歌词的内容、舞蹈动作等,古代的音乐和舞蹈总是伴随着那些具有农耕文化色彩,与氏族、部落或种族息息相关的习俗和活动,如祭祀、祈雨、丧葬等.鼓作为集响器、礼器、乐器等多种功用于一身,且兼可为歌、舞、乐三者进行伴奏的打击类乐器,有着与其他类型乐器完全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华夏民族早期的鼓可根据鼓框材质的不同,分为木质鼓和陶质鼓两种,青铜时代产生的金属制鼓应属后来者.大部分鼓的鼓框都以空腔筒状或窄条箍圈为原型发展而成的;少数是由实心木料制成的.在鼓膜方面,多以动物的皮革蒙于鼓框的一端或两端形成鼓面(多面鼓除外),皮革可用鳄鱼皮、鱼皮、蛇皮、熊皮、牛皮、鹿皮、羊皮等绷紧形成张力膜结构;部分鼓框为实心或半实心的木鼓其鼓面无需张膜,靠击打鼓体发声;部分金属质鼓可由与鼓框材质相同的金属制成薄板,并与鼓框连成一体,形成金属鼓面.在陶寺遗址出土的木制鼍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制鼓.鼍鼓的鼓框由树杆的一段直接形成,为了形成空腔,鼓框的内芯已被挖空,根据鼓框周围遗留了鳄鱼骨板的这一情况,学界推测其鼓膜应该是由鳄鱼皮制成.该鼓的鼓框成空腔状的原因,或是由于其原本为可以用来储物的容器,或是模仿形成年代更早的某种陶制容器内空的形制,抑或是为了鼓膜能够实现振动且鼓框可以产生共鸣而为之.鼍鼓以木为框以兽皮为面的做法,竟与史前传说中常先制鼓的形制特征几乎一致.传说中常先用牛皮、鹿皮裹住空心的树桩上,击打可发声且产生了雷声的效果,随后请仓颉却名为鼓.可以说,鼍鼓在形制上继承了传说中神鼓的特征,并成为了后世出现的所有木腔兽皮鼓的“鼻祖”.

今天华夏大地上各地区、各民族中流传着种类繁多的传统鼓乐器,其中许多鼓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仅从存現至今的传统鼓乐器的形制上来看,许多鼓在外型、样式、结构、尺寸等方面,与古代形制的鼓乐器有着些许共性和个性特征.古人《增广昔时贤文》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言用于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诸方面无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本身具有极强的历史人文价值的中国音乐之传统乐器的研究上,更是如此.而在分门别类的众多传统乐器中,鼓——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和艺术地位的民族传统乐器,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在历史上,华夏民族经历了烽鼓不息的年代,击鼓鸣金成为了战事中最便捷有效的“通讯”方式;随着一些伴随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各类鼓的出土,鼓也逐渐担负起了娱乐、祭祀、民俗以及辅助生产生活的历史使命.作为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传统乐器,鼓乐器一直有着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艺术作用,鼓及鼓乐的兴起和发展对华夏民族在音乐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曾经“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鼓乐器,倘若没能找到古代遗存或是文献记载,我们几乎很难将传统鼓乐器的悠久历史与活态存现联系起来,如安塞的“腰鼓”,其材料到形制都与史上曾经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建鼓相似.在我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由回族老人制作出的树皮鼓,从材质到形制,几乎与数千年前古人制作的鼍鼓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作为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支脉,传统鼓乐器以其独特功能作用、悠久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种类多样的活态存现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1 传统鼓的历史作用

中国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鼓作为以声节律、渲染气氛的打击器,在形制上,很容易由原始的容器或中空的器物演化而来,而在演奏方式上,以肢体或物体击打,便可发出响度宽泛,共鸣较好的声音效果.因此,人们根据鼓的构造及发声特征,推断在原始社会时期,鼓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功用的发声器物.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下川村考古发现的阳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学者认为其中一件以土陶为鼓腔,两端相通无底,且一段小一段大空呈“喇叭状”的彩陶器应是原始社会的“土鼓”,鼓腔的侧面在两端各有一环状鼓耳,据推测可用作穿绳以挎在身上击打两端,由于两面大小不一,或可发出同腔不同高的鼓音.在《礼记·明堂位》中载“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由此可见,在我国相传的原始氏族时期,就已有打击鼓和吹管乐器存在的可能.

关于我国古代时期鼓的产生和用途的说法,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提及,如在《汉书》中提到的黄帝为庆战争获胜,命令岐伯作军乐,而在《隋书志音乐》中,也提到了在军中使用各类乐器的这一贡献是由岐伯所做,“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关于将鼓类乐器用于军乐的做法,在《资治通鉴》中有云:“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以扬德而建武.”而另关于始作“鼓”者的另一说法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这一说法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也有所载:“东海中有流坡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雷兽之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原始时期的军事战争中,使用众多的蒙以兽皮的鼓,营造雷声隆隆的声浪,以此来震慑敌方,其不仅记录了古代时期鼓皮的选材,更是揭示了古代军中鼓作为重器的缘由和功用.作为声音低沉响亮的打击乐器,鼓的击奏方式和良好的共鸣效果,以及鼓膜在震动时传播的声波产生的共振作用,使得这一乐器被华夏祖先运用在战事中,以振奋兵将士气,激荡战场氛围,震慑敌方力量,为军队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助威鼓劲.在其后历朝历代的战争中,军鼓、鼓吹等形式逐渐成为了军乐首选,不可否认,这一传统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鼓作为可以人为制造出来的具有强烈声响的器物也是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在古代时期,由于鼓的功能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逐渐认为鼓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更强大的能量,辅佐其取得期待的胜利,洪亮的鼓声可以威震八方、响彻云霄,在敬天敬地、祭神祭祖的仪式活动中,鼓声还可以将声音传至九霄云外起到召唤神灵、传神达意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有着悠久历史的萨满教祭祀活动中,跳萨满时神鼓被敲的响亮,每一次敲打似乎都可以将参与祈求的人群的注意力.因此,在古代,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特殊力量的发声器物,鼓不仅可以象征着威力、勇气与战无不胜的信念,他还是许多民族寄予美好希望、发自真心敬重和供奉的神物. 在壮族中就有鼓能降龙伏虎、制服野兽、克敌制胜的传说;在彝族中有着用鼓来驱除邪气、保佑家族兴旺平安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宗教的传统信仰中,还流传着鼓是法力无边的法器,铜鼓可以驱邪降妖除魔的说法.时至今日,鼓舞人心、一鼓作气等成语也成为了催人奋进、坚持不懈的常用语.

观今宜鉴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的爱情观论文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

我的教师观论文

科学观论文

结论:观今宜鉴古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观今宜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观今宜鉴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