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性论论文范文资料 与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性论范文 科目:论文题目 2024-03-14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这篇人性论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文章对比分析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性理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经过一系列的修养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认为德性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人的后天的习惯养成的.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都主张“中道”.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孟子;人性论

一、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各自奠定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孟子认为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本性是不同的,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孟子所说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1]p200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并不是后天通过外力植入到人心中的,“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就是说人之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水的本性都是向低处流的,无论水流的方向怎么变,始终是向的,所以人的本性也都是善的.孟子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归于天,所以人的本原也是天,孟子认为天的本性是善的,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有同一性的,因而人性本身也同“天”一样是善的.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向善的,人的善是先天赋予的,只是由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

孟子认为虽然人性都是善的,但有一些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善心,有些人则不能,人的善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及各种各样的条件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加之个人主观上的不努力,从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才会出现诸多恶行.孟子主张修身养性减少物质来保持人的善,即“养心莫善于寡欲” ,因为一个人的物质越多,他的善就会随之减少.孟子认为人要有向善之心的同时加强自我修养,保持“四心”并且进一步扩充它们,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经过一系列的修养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二、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相比于动物来说具有理性,他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所特有的,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它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它类似观念的辨认.”人用理性节制自己的,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他同时也认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人类结成政治共同体,居住在城邦之中,个人和城邦之间是政治关系,人在城邦中实现人的本性,城邦的目的是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都是有的,他说:“人类的原是无止境的,而许多人正是终生营营,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财产的平均分配终于不足以救治这种劣性及其罪恶.”他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果理性能够正确引导人的,那么这种就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节制,那么就是不合理的、有危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正如当人完成为人的时候,人才是最好的动物一样,当脱离法律和裁决的时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有变坏的潜质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人的本性就要求人达到德性的完满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人的后天的习惯养成的,所有德性都是经过后天形成的,人能够接纳美德,也具有追求美德和实现美德的能力,德性完满的实现就是人的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三、两者的异同点

1.不同点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虽处在同一时期,但是两者所处的社会结构不同,知识结构也有所不同,所以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人在人性论上的不同之处.

第一,亚里士多德与孟子对人的本性的回答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具有理性,人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人用理性来指导自身的道德活动,理性对人的德性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理性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但是德性不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它是由人后天的习惯养成的.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是,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且人的善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后天外力加之于人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善端,孟子强调:“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从中可以看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道德属性.孟子以情感作为出发,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理性在人性中的作用.

第二,两人追求的目标各异.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幸福就是沉思,它既属于人也属于神,神与人在本性上是一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亚里士多德以思辨、通神为最高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生活是首要的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能过思辨的生活,正是因为人具有类似于神的因素.“人的与神的沉思最为近似的那种活动,也就是最幸福的”.孟子则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主张人通过充分发展和实现人的善进行主体的自我修养,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的方法,例如提出了反求诸己、尚志养气、推己及人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孟子认为提高和培养高尚的品德,达到人与天的合一,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孟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是成为贤人、圣人.

2.相同点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两者的人性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就一般意义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都主张“中道”.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三种品质:过度、不及、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即适度的德性,每种德行都是过度和不及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他指出每个极端都是一种恶,他们都同适度相反,过度与不及都是和善对立的恶,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在感情和实践上都应当以适度为目的,但这里的适度并不是种绝对的中间,视情况而定可以稍微偏向过度或者偏向不及,这样才容易达到和谐.因此,人的德性和中道的实现就是人的特有功能的完成,就是人本身的实现.人越是接近中道,越是高尚,人就越会成为人自身.合宜、适度是孟子“中道”思想的形式追求,合乎德性之道是孟子“中道”思想的根本旨归.孟子倡导人要以中道之身行事,要合乎“度”、确保“度”,要合乎仁义道德,“中道”要切合“道”之义.孟子在人的物质上虽然主张人的越少越好,但是孟子并不是绝对的排斥人的,孟子提出的“寡欲”不是让人“禁欲”,而是提醒人要遵循适度原则,不主张处世偏于激进或者偏于保守.

亚里士多德和孟子的人性论有所不同,一个原因是两人所处的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多偏于用理性思维进行思考,东方文化多是以感性思维为起点;另一个原因是两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孟子处在农业文明的中国,亚里士多德处在古希腊城邦社会中.诸多因素导致两人在人性论上的差异,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些差异,在差异中寻找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我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但更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4] 崔丽萍.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张 优(1987-)女,汉族,河南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哲学专业研究生.

人性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人性论的异同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人性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性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