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南方周末论文范文资料 与对南方周末特稿中国式选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南方周末范文 科目:学位论文 2024-01-26

《对南方周末特稿中国式选题》:该文是关于南方周末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特稿(feature)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发端于西方新闻界,一般指不同于消息体裁并除深度报道之外的另一种长篇报道体裁.作为一种舶来品,国内第一次进行有特稿色彩的报道实践可追溯到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刊.随后十余年间,国内一些优秀报刊纷纷进行了特稿报道的尝试,而其中真正对特稿做出“中国式”定义的则是《南方周末》(下简称“《南周》”).

2000年前后,《南周》部分报道已初具特稿色彩,如《克拉玛依,浴火重生的面孔》、《十三个女孩在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等.2003年6月19日发表于《南周》第25版,由记者李海鹏采写的《举重冠军之死》因其在叙事和文字上的出色表现被公认为“中国式特稿”的开山之作.次年,《南周》正式设立了“特别报道”版,主要刊登特稿类报道,并于2010年3月18日正式开辟“特稿”版.《南周》的选题包含了选什么样的题材以及该选题所能达到的效果两个层面的内容,以讲述中国特色故事、侧重硬题材软操作、关注弱势边缘群体、坚守公共利益指向为主.

1 讲述中国特色故事

“中国式”选题典范就在于将戏剧性故事置于当前中国语境之下,李海鹏曾说:“要理解人和事,至关重要的是语境,特别是那些含混的语境等就题材来说,指它所在的文化和生活环境.”[1]诸如特稿《你不会懂得我的悲伤——杨丽娟事件观察》,报道聚焦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描述杨丽娟所在的“资源枯竭、千疮百孔”甘肃阿干镇,突出杨丽娟及其家人所经历的排挤歧视、家长里短、分房不公等中国老百姓的“民生”.虽然最终落脚于不现实的追星梦和杨家悲剧,但事件明显具有复杂性,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论断,而是将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等社会环境因素客观呈现,给读者一个以小见大去了解复杂现实和社会难题的机会.

2 侧重“硬”题材的“软”操作

诸如《“没有木卡姆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和《盲艺人的乐和路》这类早期特稿,新闻性不强,但却充满对人的同情和理解.李大同提出“特稿给人的不仅是告知,它要审美等要有阅读上的快感和情绪上的共鸣”.[2]从2005年开始,《南周》以特稿的方式将部分题材实施“软”化操作.如2013年7月连发《寻找“ ”隐伤者》和《我们仍是少数》两篇特稿,以不同的角度来操作“ ”的选题.分别讲述集体创伤的跨代传递和忏悔者的努力和困顿,以“软”角度来操作敏感的选题,进而强化读者共鸣去反思” ”.

3 强力聚焦弱势和边缘群体

“以人为本”是《南周》报道一以贯之的标准,在特稿选题中表现尤甚,关注人群涉及农民工、血友病人、艾滋遗孤、同性恋人群等.2011年7月,一组名为“城市里的陌生人”报道将视线聚焦到当年引起舆论轰动的深圳“砍手党”.《暴力工厂》和《黑道乡村》两篇特稿,着力描述了纯朴农村青年成为“砍手党”的经历,突出这部分“尊严缺失和梦想破裂”年轻人在城市中所遭受的歧视,在政治和经济待遇上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南周》以真实呈现犯罪者生活状态的方式,来为城市化大潮中被离弃和排斥的人群发声.

4 坚守公共利益的指向

自90年代中期崛起至今,《南周》特稿中所选题材无论隐含冲突和否,都坚觉维护公众利益,树立正向价值导向.其中对猎奇类题材的操作尤为鲜明.如《鬼妻》报道中,河北某地农民杀害6名妇女,以贩卖“鬼妻”为利.特稿视角指向北方农村的阴婚习俗,深度报道还原“鬼妻”的买卖链条,剖析出陋习的冷漠和愚昧.和西方普利策特稿有着许多纯粹个人化题材的报道不同,《南周》特稿则更强调选题的公共性.2006年《“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的女教師卖淫事件,《南周》以特稿的方式对善良而悲惨的故事进行了严肃处理,将“一个时代的伤口”呈现在大众视野,涉及乡村贫困、社会保障缺失、基层公共财政薄弱等诸多关乎公共利益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式特稿”典范,面对网络发展和新媒体的冲击,对于报道而言《南周》具有普适性的启发意义:一、文本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内容价值日益彰显,特稿深度报道所具备的故事性和审美性,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有所弱化,但题材的选择更具重要性;二、高品质对抗新闻易碎性.新闻报道的生命力通常只有一天,而特稿所突出的是可读性,不仅让“受者晓其事”,而具备独特的精神品质,以实在的新闻品质维持业内口碑;三、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由于特稿操作上的“软”化,使媒体在当前语境中规避一些敏感和管制,但坚守社会公共利益的准线才能更好实现新闻层面的曲线突破.

2003年《南周》开始进行自己的特稿实践时,国内明确提出“特稿”标签的媒体少之又少.[3]由于采写周期长、行文节奏慢,目前国内除了《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这样市场认可度高、生存压力小的日报之外,愿意且有实力投入人力物力来打造优质特稿的纸媒仍以杂志为主,如《人物》、《冰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和《南周》特稿在选题上的广泛且将特稿作为发挥自身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补充不同,多数杂志往往将特稿作为自己的主打品牌,在选题上偏向人物类报道,操作上倾向于软操作.以《人物》杂志为例,在选题上更关注题材的“知名度”和“话题性”等市场吸引力较大因素.

自2008年后,《南周》对特稿操作的探索有所放缓,兼具影响力和文本之美的优质特稿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随着早期一批既有洞察力又有文学掌控力的优秀编辑记者的离去,使《南周》特稿队伍缩减;二是基于特稿对选题的严格要求和价值新闻被快速压榨的现实相悖,使得特稿的选材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特稿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作为众读物的属性,较长的采写周期也决定了它产量的不稳定性.采写难度大、受众面窄导致特稿难以成为全媒体的“常规武器”,但诸如李海鹏、关军、曹筠武等一批原《南周》优秀特稿记者,逐渐将特稿操作理念带入新的媒体团队中,“中国式特稿”的典范作用或许更能有的放矢.

注释

[1]李海鹏:《大地孤独闪光》,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2]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和报道策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3]南方传媒学院主编:《南方传媒研究·第四十二辑:特稿写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66页.

参考文献

[1]刘其中:《诤语良言》,新华出版社,2003年5月.

[2]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和报道策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11月.

[3]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1月.

[4]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5]毛家武:《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6]闫昆仑:《多维视野下的中国式特稿解读》,暨南大学,2011年.

[7]南方传媒学院主编:《南方传媒研究·第三十三辑:双面媒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12月.

[8]杨瑞春、张捷:《南方周末特稿手册》,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6月.

[9]高倩丽:《<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山西大学,2013年.

[10]钱扬:《在<人物>杂志采写人物特稿的实践总结和思考》,浙江大学,2013年.

[11]南方传媒学院主编:《南方传媒研究·第四十二辑:特稿写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

南方周末论文参考资料:

南方论刊

南方航空杂志

南方电网技术杂志

南方建筑杂志

南方经济杂志

南方农业杂志

结论:对南方周末特稿中国式选题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南方周末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和南方系博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