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禅宗止观论文范文资料 与苏轼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和禅宗止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禅宗止观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28

《苏轼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和禅宗止观》: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禅宗止观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苏轼提出“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念,强调凝思静虑的禅静状态对文艺创作观察和构思的作用.认为禅静之止观状态能增强定力,开显智慧.禅定的宁静,不但能了群物之动,把握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而且能观万物之理,更加清楚明白地总结事物的道理,达到胸有成竹效果.赋予诗歌以超脱之静美,宁静而不枯寂,颇富理趣.“静故了群动”既是他创作经验,也是禅宗止观禅法对苏轼诗学之影响.

[关键词]苏轼;静故了群动;禅宗止观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3—0065—06

一、禅宗止观

禅宗的“禅”字,是由梵文Dhyana音译而来,意译则为“思维修”“静虑”之意.禅的关键是静虑、冥想,通过坐禅使人心神安定、专一.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被执着和妄想所蒙蔽.而禅定的过程就在于让自己安静下来,减少自己的妄想.“何谓定?即不散乱,又不昏沉”加’,散乱,指不能制心一处,禅定目的就是要使身调气柔,不随妄念,心如止水,往往就是静.戒、定、慧等三学,“定”则是由“戒”到“慧”的桥梁.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六祖慧能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因此,禅定之关键在于“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止”就是止息妄念,心专注一境的状态;“观”就是正确观照诸法,开启般若智慧,而灭断烦恼.“止观”禅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静的追求.

(一)止——禅静之无念

安世高翻译的《安般守意经》主要讲述调息守意入禅之法,所谓“安般”就是数息、调息,所以,既称为“数息禅”,又称为“止观法门”,即禅修者通过数呼吸次数的方式,把念头和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以观察呼吸的长短和次数的多少从而降服念头的方法,意在以一念止万念,与念佛止念方法类似.南岳慧思禅师修习止观,他的《大乘止观法门》说:“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谓依止一心,截断妄念.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承其法嗣,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等书.释元照在书序里说:“日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

达摩祖师面壁十年*,五祖弘忍主张远离尘嚣,*修行.到了六祖慧能,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和“法执”,强调“心外别无佛”“自性是佛”.《坛经》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众生和佛本无差别,本自清静,只因佛已证悟而众生仍旧痴迷,所以,有愚有智.要去掉迷误,去掉心灵的遮蔽,就要“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心的本质是不动的,念头一起就违背本来之清静本性,若要得到解脱,必须减“妄念”为“无念”.禅宗之“无念为宗”,意在“内息诸念”,内心停止一切思虑,不对事物妄加分别,纷繁复杂的念头就自然归于清静.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禅宗之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意在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显示真实的自性.“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因为人的念头于刹那间相续而起,无有间断.禅修之“止”即在不染驻于一境,虽有见闻觉知等感官活動,却不于一境上生心,截断如瀑流般的妄念,除却一切念想,显示真如本性.

(二)观——禅静之观照

“止观双修”之“观”,就是正确观照诸法,而灭断烦恼,达观真理.对此,《大乘止观法门》云:“所言观者等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意谓以般若智之缘起性空观照诸法实相.修观的法门,以天台宗的三观最为普遍,即假观、空观与中观.假观,即般若空观,照见万象皆因缘起,随缘而起生灭,万物虚而不实.空观,即从真空入假有,以观俗谛,空而万象纷纭,空即是色,如此,方不落空观.中观方是般若实相,照见万物非空非有,也即佛家中道:“中观,即是既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修观之目的就是为契入般若实相.心不住在假相里,因为万物因缘和合而成,虚假不实.但也不能住在空里,因为空不是虚无,而是假有,中观即非有非无之统一.假观、空观、中观等三者呈螺旋式上升.观,对内是观察、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的过程,对外则是觉知自己对外界事物反应之过程,了了分明.心不随境转,而能转境,如如不动.正如智者大师所说:“法性常寂即止义,寂而常照即观义.”“法性常寂”即止,指沉静而无念之状态,无暗昧昏沉,“寂而常照”指建立在止基础之上的明睿深沉之觉照.止与观二者相辅相成,不即不离.“观”与通常逻辑思维有所不同,主要指直观.《坛经》云:“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等不假文字.”般若之智,本性具足,人人皆有,只是人们往往不识自家珠宝,而一味向外追求假有之现象,乐此不疲.观,不是借文字和思维来认识,而是借由直观,主体心灵直接切入所观对象,证悟真理,是“顿悟见性”之主要方法.

(三)慧——禅静之显慧

戒定慧三学中,持戒人定,由定显慧.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因此,戒和定之目的都是为显慧,即开显自性佛性.“曰止曰观,皆为定慧之因”.故历来参禅的僧人大多努力求开悟,求证般若实相.慧远说:“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在慧远看来,禅与智相辅相成,禅定没有智慧就不能息虑静思,智慧没有禅定就不能深入观照,智由禅起,定能发慧.

六祖慧能提出“定慧等学”的主张:“定慧体一不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即禅定,“慧”就是智慧观照.定和慧体一不二,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发慧之时,定在慧中,入定之时,慧也在定中.“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慧能认为定和慧二者是体与用关系,就像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一样.定慧二者并没有先后之分,体一不二.所以人不需要打坐念经,只需自识本性,就能内心觉悟.慧能用觉悟取代外在的行为.在他看来,修行关键在于开悟.而悟在于心,与行住坐卧等外在行为无关.所以,慧能主张“定慧一体,平等双修”禅法,如此以避免只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心觉悟的偏颇.慧能因出于打破我执法执之目的,强调禅的本质,使禅从拘泥于形式的窠臼中走出来.它要求在动中也能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警觉状态.但由于这样的禅法对修行者悟性要求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悟入而落空,使得禅法徒有其表,甚至最后出现呵佛骂祖之弊.

禅宗止观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的爱情观论文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

我的教师观论文

科学观论文

结论:苏轼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和禅宗止观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禅宗止观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止观禅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