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众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危机时代大众文化书写伤口、记忆和主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众文化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28

《危机时代大众文化书写伤口、记忆和主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大众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写着二十世纪*十年代在冷战终结背景下出现的惯常表述.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启动的全球新自由主义,回应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二战后的黄金时代而进入19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的危机,那么伴随着冷战终结而被加速的全球化/全球资本主义化进程,在经历新世纪之初的“9·11”以及2007年金融危机的挫折之后,进入调整和反思的时期.这是一个西方现代性真正实现“全球化”的时代,又是一个社会主义作为另类实践以及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都面临失败的“危机时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与英美世界全面推行里根—撒切尔主义同步开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历国内/外剧烈震荡之后,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走向了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产业的“东亚四小龙”之路(也正是凭借冷战终结,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中国内地).在世纪之初,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这种为“世界”(以为欧美中产阶级市场供应廉价消费品为主)打工/生产的角色为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这种经济高速起飞也始终伴随着国内阶级的分化.这就造成2000年前后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大量底层/弱势群体的出现.与此相伴随,在中国市场化/城市化/都市化过程中开始出现新富阶层和中产阶级.如何调和不同阶级、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成为2003年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所面临的发展难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新政府主政的核心口号).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渐调整执政策略,一方面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等一系列论述.这种论述暂时修正了1990年代所急速推进的市场化政策,而转向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如废除收容制度、废除农业税、设立劳动法、全民医保等).这个过程被一些学者描述为一种针对1990年代“经济”市场化的“社会”保护运动(如王绍光);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2007年中国*十七大召开之后).

与1980年代在新启蒙主义的改革共识下走向现代化之路不同,也与1990年代在市场化冲击下所带来的社会困窘和危机不同,这种建立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威权主义之上的现代化之路,既没有像实行新自由主义的拉美国家那样走向债务危机和破产,也没有像韩国、台湾等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带来政治*化.在以美国为霸主的世界体系遭遇“9·11”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之下,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中的位置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近代耻辱史被改写为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社会阶层已然分化完成(如富二代、穷二代、农二代),处在某种危机四伏和积重难返的状态.现实的复杂和纠缠在于,无论是“盛世中国”,还是“危机中国”都能找到足够的例证来支撑,或者说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景观与景观背后的“灰尘”、“死耗子”同时存在.如何回应中国现实的巨变/剧变,以及金融危机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书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社会和从事文化研究的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

伤口与治疗工作

2010年暑假,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没有意外地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观”(内地票房6.2亿元),不仅打破了《建国大业》刚刚在2009年刷新的*最高票房记录(4.4亿元),而且作为出资方的唐山市政府(地方政府)、华谊兄弟(民营公司)和中影集团(国有公司)实现了“多赢”效果:唐山市政府既营销/宣传了新唐山,又获得了“文化”政绩,华谊兄弟也获得超额利润,而身兼政府/企业双重身份的中影集团也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把这些不同投资主体或者说社会资源聚合在一起的“牵线人”正是国家广电总局.因此,从这部电影的生产机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文化/意识形态宣传)/资本、国有集团/民营企业如此“和谐”地共创、共享同一个“华丽”的舞台.这不仅改变了1980年代中后期所形成的主旋律(政府投资)、娱乐片(商业片)、探索片(艺术电影)三足鼎立的电影生产格局,而且实现了主旋律与新世纪以来商业大片的嫁接.

这部电影改编自加拿大华人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讲述了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女作家小灯在震后/“余震”中治愈心灵创伤的故事.电影把小说中以小灯为主的叙述转移为母亲与女儿的双线叙事,把小灯治愈地震创伤的故事转移为母亲怀着愧疚之情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的故事.小说和电影把母女和解作为治愈创伤的时刻(电影中更把这个时刻放置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刻),这种和解或者说家庭团圆建立在残疾儿子创业成功跨入新富阶层、女儿也在海外属于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三十年之后的人生成功/大国崛起来化解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余震”.影片不仅再一次把“故事所讲述的年代”(七八十年代之交)书写为历史/个人的伤痕/创伤时刻,而且把“讲述故事的年代”叙述为一种化解积怨、破镜重圆的时代.在这里,作为个人记忆的伤口被表征为一种历史的创伤.如果说1950--1970年代在1980年代被书写为一种伤痕叙述,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历史叙述在重复这种伤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治愈伤口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个讲述“伤口、记忆与主体”的典型故事.

如果说《余震》/《唐山大地震》在讲述创伤记忆与治疗伤口的故事,那么近几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这也成为诸多大众文化现象所试图实现的意识形态效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新革命历史剧”的流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历史转型建立在对1950---1970年代左翼文化、实践的批判之上,这就造成19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主旋律”电影/文学叙述的困境,尽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1990年代出现的英模电影,都对领袖、英雄进行了人性化、日常化的处理,但依然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同.这种状况直到2002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外”热播才获得改变,随后民营影视公司开始投资拍摄红色革命题材,如2004年《历史的天空》、2005年《亮剑》、2007年《狼毒花》都成为热点话题.与这些讲述“泥腿子将军”的新革命历史剧几乎同时产生的另外一种红色题材就是“反特剧”,也随着2002年《誓言无声》、尤其是2006年《暗算》的成功而成为2006年以来电视荧屏上最为热播的电视剧类型,直到2009年《潜伏》以及2010年《黎明之前》等“无名英雄”的故事(1950---1970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依然是这个时代最为“有名的英雄”.就在红色题材影视剧持续引爆电视剧市场的时刻,2007年底放映的冯小刚执导的革命历史电影《集结号》也取得过亿票房,这部电影改写了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所开启的国产古装大片“叫座不叫好”的现状,实现了商业大片的主旋律化.此后2009年《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城》以及2010年《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主旋律商业大片出现,在刷新*票房奇观的同时,也实现了主旋律(革命历史或官方说法)与商业大片(去政治、去革命的娱乐与消费)的完美嫁接.这些文化现象很大程度上弥合了1980年代以来革命历史故事的“官方说法”与改革时代的市场意识的“隐形书写”之间的裂隙.

大众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大众文艺投稿

企业文化的论文

大众文艺杂志社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危机时代大众文化书写伤口、记忆和主体为适合大众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大众文化历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