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形成机制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藏彝走廊回、藏和谐民族关系形成机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形成机制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8

《论藏彝走廊回、藏和谐民族关系形成机制》:该文是关于形成机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基于笔者2012—2013年在四川松潘、云南迪庆、甘南合作、西藏昌都的田野调查,从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两个维度考察藏彝走廊形成回、藏和谐民族关系原因.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互动中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共融,加上党和政府的重视,民族政策的具体实施,回藏民族习惯法中合理、健康因素的作用,为形成回藏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藏彝走廊:回藏民族;和谐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49-07

藏彝走廊自古以来是多民族活跃的区域.各民族在这里生活、流动、融合,丰富和发展了该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族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历史和现实民族关系发展交融的结果.一、藏彝走廊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动力机制(一)经济上的互惠互补

藏彝走廊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民族经济文化.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草牧文化特色突出.回族以经商为主,以谷地、城镇为中心.汉族特点是重农,分布在平坝、谷地、城镇.总的来说,在环境和各自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回、藏、汉民族相互之间形成了明确的职业分工.藏族和回族经济合作历史悠久,回民从事屠宰、牛羊肉及皮毛贩卖、餐饮、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藏民从事畜牧业,所需大米、青盐、茶叶、生产工具、文化装饰品等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由回民这个“中间人”角色来完成.[1](P.63-72)现今回藏民族经济和合作的形式、内容、层次向多极化发展.一是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依旧活跃在走廊农牧区之间,发展商品经济.同时,他们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优势,如甘南州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质牧场”的甘南草原,西藏昌都县草场面积达963.9万亩等,努力做好屠宰、畜产品深加工、外运工作,提高藏区的商品化率,扩大再生产规模,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在回民所经营的企业中不乏藏族员工,这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就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由于旅游业在走廊各地的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帮助,如国家拨款修缮甘南著名拉卜楞寺、打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等四项桂冠的阿坝黄龙风景名胜区等景观,使回、藏民族在新兴产业面前各显身手,在餐饮、宾馆、特色产品推广上互相支持,在旅游服务、建筑等行业的经营上,回、藏民众都占了较大的份额,共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显然,回、藏各民族由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经济上的互惠互补关系,即互相尊重,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生活条件上的缺陷,在互相交往中获利,使回、藏民族彼此加深了了解,构建成回、藏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的共生互补型模式.从而保持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二)文化上的互动共融

回、藏民族各有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宗教习俗,应该说,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但在藏彝走廊这片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地上,频繁的经济交往,促进了回、藏民族文化的不断共融发展,在语言、饮食、建筑工艺、服饰等方面彼此影响,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态势.如今,无论在甘南、松潘,还是在迪庆和昌都,文化的互动十分自然,并且以良性为主,全社会形成了回、藏、汉多元文化共融氛围.当地的教育领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纸期刊等媒体有藏汉双语类,康巴卫视、迪庆电台和电视台开辟了专门的藏语频道,《甘南日报》《迪庆藏文报》免费向寺院僧侣和农牧民发放等.行政事业单位的牌子、公章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重要会议、文件、布告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各党政机关均配备熟悉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工作人员.所有的企业、店铺,无论由哪个民族经营,均采用藏、汉两种文字的招牌.回民商号的招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商业招幌,如回族餐馆招幌上多写“清真”等汉字,形成了回族的文化标识.特别是近年来走廊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的过程中,主打民族文化牌,旅游产品的开发,饮食等服务业的特色上,都融合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彰显出藏彝走廊回、藏、汉等民族文化共存、互动共融的魅力.

其次,藏彝走廊历来就有回、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传统,表现在不同民族文化能和谐共处且不断融合.他们在平时的交往 同组织或参和各自的文化活动.在松潘,诸如畅坝①、 会、花儿会等民间活动,各族群众共同组织,一起参和.而逢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如藏历年、开斋节、春节,或红白喜事等重大家庭活动,各族群众也是互致礼仪.回民过节都要邀请藏、汉等民族的代表参加,各族同胞则送去牛羊以示庆贺.藏历年、春节,也要邀请回族的代表出席,并办清真席.当地藏民一直认为回族的“圣纪节”油香有治病的作用,一到“圣纪”便纷纷讨要.在迪庆,“藏回”和藏族交往密切,“藏回”在文化外表上向藏族转换的同时,文化交融还没有结束,“藏回”还积极参加藏族的娱乐活动,特别是安南和哈巴的“藏回”成年人都是藏族歌舞的热衷者,曾获县举办的藏族歌舞大赛金奖.“藏回”在汉族或藏族的节日、农忙、农闲、婚礼时都会跳藏舞,唱藏歌.

再次,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寓文化交流于经济活动中.回族和藏族在经济往来中,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适应对方的风俗习惯.许多回、汉群众能讲流利的藏语,藏族群众也会说较流利的汉语和简单的回族日常用语.在许多场合他们都达到默契交往的程度.“他们(回商)和藏商有一种默契,一个手势,一句黑话就知道对方要什么,对方有什么.”[2](P.161)如松潘和昌都回、藏民族进行皮毛、牲畜等生意时,仍延续着回、藏民族之间一些古老的交易方式,如“掏麻雀”的交易方式(买卖皮毛时,卖者把羊皮抱在怀里,把手藏在羊皮底下,先用手势开价,买者把手伸到羊皮底下,去摸卖者手里开出的价格,自己在开出还的价格).“捏手”方式(买卖双方在袖筒中互相捏手指以商价).[3](P.102)这些交易方式简单保密,互不爭执,不伤害感情,同时又可避免语言不同带来的不便.他们在经济生活中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文化上相互学习渗透,和谐交融.

此外,走廊中回、藏两个民族日常生活往来关系密切.据笔者在松潘进安回族乡的问卷调查,58.06%的群众“和其他民族经常进行交往联系”,36.27%的群众“有一般交往”,4.8%的群众“偶尔联系”,0.87%的群众“不往来”.在问及“是否愿意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经商发展经济”问题,48.09%的群众表示“愿意”,4012%的群众“无所谓”,9.23%的群众“不愿意”,2.56%的群众“不清楚”.②可知,进安回族乡各族群众平时的日常交往和经济上的联系是较密切的,愿意为自己和家乡经济发展携手共进.

形成机制论文参考资料:

激励机制论文

结论:论藏彝走廊回、藏和谐民族关系形成机制为适合形成机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机制是什么意思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