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历史变迁论文范文资料 与草场草权制度历史变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历史变迁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5

《草场草权制度历史变迁》:此文是一篇历史变迁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的草场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的草原地区.数千年来,碧绿的草原上一直生活着性格豪爽、无拘无束的人民,生长着健壮肥美的牲畜.赞美草原的牧歌传遍大江南北,大草场纯洁、碧绿的意境总是引起人无限遐想,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踏足草场,旅游观光.但是我国的草原还存在与这些浪漫景象相反的一面,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牧民饲养了过多的牲畜,严重超出了草场原有的载畜量,同时由于草场产权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对于草场建设管理的不及时到位,使牧区的经济和生态双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解决草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如何同时实现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牧民经济收入增长是研究草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对于草权的改革,也必须以草原牧区的这对基本矛盾为归宿,实现草场的可持续发展.

草场产权制度是指“人们对草场资源的占有、使用、继承、管理、交易等诸方面的一套规则”.草场的使用状况与草权制度的设置有着紧密的关联,人们对于草场的利用方式影响着草权制度的变迁,草权制度的设置也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于草场的使用方式.

一、草场利用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为了保证人类的繁衍与种族延续,人类的祖先就开始了一种以游猎为主的攫取式经济生活.这种以游猎为主的攫取经济成本低廉,并且所需的相关技术和工具都较为简单,例如弓箭、木棒、打制石器等.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智力的逐步发达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种植业和原始畜牧业得以产生,二者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由攫取经济转化为生产经济的划时代的界碑.与游猎时相比,畜牧业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肉、皮、毛和绒等动物性产品,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从此,人类开始了利用草场的历史.

在畜牧业发展初期,所需的牲畜都是经由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驯化而得的.人们用设陷阱、围栏等手段捕捉到野生动物,然后将它们栓到树上、桩上,或圈在栅栏内,经过长时间地饲养,将野生动物逐渐驯化为家畜,这为畜牧业的发展积累了原始的牲畜资源.畜牧业的发展,除了必需的牲畜资源,还要有草场资源.

草场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区.在草场分布区内,降水不足以维持森林树木的发育生长,但足以支持耐旱的多年草本植物,尤其是禾草类的繁茂生长.草场一般辽阔无林,生长着适于家畜和野生动物食用的多种野生牧草.放牧是对草场利用的最原始、最主要的方式.但随着人口增长以及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原农耕区的许多农民移民草场地区.这种迁移大多并非是农民自愿的个人迁移,而是封建*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地区而实行的屯耕、戍边政策的要求.起初只是军垦,后来有了“民垦”、“商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都是如此.这种屯边和移民性的草场开垦给草场生态带来了持久的、较严重的破坏.

我国对于草场利用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目前为止,我国对于草场的利用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经营纯牧业,在天然草场上放牧牲畜.二是开垦为农田,从事种植业,主要分布与一些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草场区:三是种植业与牧业结合经营,称为农牧结合区.笔者所调研的X村就属农牧结合区.

二、草场私有下的草场使用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牧区的畜牧业都是私有制的个体经济,X村也是如此.畜牧业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牲畜和草场百分之八十为千户、百户、牧主头人和宗教寺院占有,操纵着草场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有典型的调查为例,在1949年兴海县阿曲呼部落有牧民135户,牲畜21473头,其中牧主5户,占总户数的3.7%,但拥有牲畜占牲畜总头数的47.09%:贫苦牧民89户,占总户数的65.93%,但拥有的牲畜仅为总数的8.98%,在贫苦牧民中,尚有21户根本没有牲畜.其他劳动牧民41户,占总户数的30.37%,拥有牲畜占牲畜总头数的43.93%.牧主每户平均占有牲畜2057头,而贫苦牧民每户平均仅占有牲畜21.7头.千户、百户、牧主头人经营的牧业,形式上是个体经济,但其本质是一种内部合作经济,由于千户、百户、牧主头人都有较大面积的草场资源,同时他们雇佣大量的贫困牧民作为劳动力从事牧业生产.受雇的牧民中,男性直接外出放牧,女性则在雇主家中做一些诸如挤奶、打酥油、剪毛、捻毛线等家务活.除了千户、百户、牧主头人,寺院也占有面积相当可观的草场.建国初,青海省主要经营畜牧业的大小寺院约有300多座,有关部门曾对牧区寺院占有牲畜的情况做过统计,将牛马等大牲畜折合成绵羊计算,共为580161只.由于寺院占据了过多的草场和牲畜,寺院周围的普通牧民无以为生,只好租贷寺院的牲畜用以维持生计,寺院则收很高的畜租,对牧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如兴海县阿曲乎寺规定,每贷放山母羊10只,一年要向寺院交羊20只;承租牛一头,每年要向寺院交37.8斤酥油.许多牧民由于按时交不起畜租,牲畜被寺院收回,有的家产也被抄没,无奈沦为寺院的塔哇.

在当时,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当然这种游牧的牧业生产方式直至今天也在一些地区存在),将草场分为冬春、夏秋两季草地或冬、春秋、夏三季草地,按季轮牧.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的在《胡笳十八拍》里有诗句,“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正是对牧民生活的真实描述.游牧实际上就是一种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由于当时对于草场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粗放,没有对草地进行任何形式的建设,草地只能靠自然地循环更新,加之能够储存的饲料饲草极为有限,特别是到了冬天,如果积雪较厚,就会造成牲畜因受饥寒而死.牧民为了解决畜草之间的矛盾,从经验出发,依照气候、地势等条件将草场划分为季节性的草地进行轮牧,这对牧草的生长和草场生态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多,牲畜增多,在草场载畜量日益加重的情况下,草场已经逐渐退化.

在当时,由于千户、百户以及牧主头人占有的草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越界放牧经常发生,于是就引起争斗,甚至演变成群体性的枪械之战或部落之间的战争,不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有些草地争夺战与部落的兴衰紧密相连.有时由于冲突过于严重,只清朝政府就曾多次派兵镇压因草场归属引起的部落战争.

历史变迁论文参考资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格式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杂志

如何写历史论文

结论:草场草权制度历史变迁为关于历史变迁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历史变迁什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