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地域文化视域论文范文资料 与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文学建构和传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地域文化视域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3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文学建构和传播》:本论文为您写地域文化视域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内容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东北城市在文学地图中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异域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东北的地域文化的内在品质得以呈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 东北城市 文学建构

曾经,“乡土小说”作为世界性文学艺术母题,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标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乡土小说”是一个具有地域美学效应的母题,中国的乡土小说创作为我们呈现了多样的风姿.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地域美学的乡村早已被现代文明侵蚀,人们抗拒伴随乡土而去的无家的惶惑,抗拒那种集体记忆的隐没.随着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人们力图在城市中寻找出和乡土对应的集体无意识,城市成为区域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在作家的笔下不同的城市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城市精神,城市的形象和品格在作家的笔下得以塑造和传播.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较为稳固的定位和文化内涵.如北京,是政治歷史文化名城,在老舍等人的笔下摇曳历史的风姿;上海,是商业化最突出的城市,早期有穆时英、刘纳鸥、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对灯红酒绿的上海加以描写,当代则在王安忆的《长恨歌》里继续被关注.应该说,文学让一座城市变得丰满而有质感,文学帮助城市记下了城市的变迁.

那么,伴随着城市文学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城市是怎样被书写的呢?东北的地域文化又得以在文学中怎样呈现,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一、东北城市文学的进程

梳理描写东北城市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对东北城市的书写和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和中国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对于东北城市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北京等走上了现代化的路程,现代都市风貌逐步得以呈现.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摩天大楼给乡土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就如茅盾《子夜》中的吴老太爷初来上海所感受到的:汽车是“子不语”的怪物,会“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城市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摩天建筑高耸碧霄的,到处充斥着“啵,啵,啵”的嘈杂的声浪.城市的建筑和五光十色的生活带给人们特殊的心理体验,施蜇存、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摹写出现代都市的心理体验.

东北城市的现代化是伴随着殖民侵略的,起步在近现代,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获得飞速发展. 战争后英国获得牛庄的开埠权,外来势力操控和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展.大批的移民和资本进入东北,日本加紧对东北进行掠夺,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迅速扩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殖民势力压迫下的东北成为文学聚焦的地方,流亡作家用作品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着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赞美了生活于斯的东北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在对东北广大乡土进行描述的同时,形成了第一次描写东北城市的小 .

这一时期对东北城市的描写大多基于城乡二元对立的角度来描写的.城市不是以积极的、向上的或健康的面目来展现的,那美好的“人性”只存在于沈从文笔下美好的湘西世界.作家或以乡下人进城的目光观察都市,反省城市文明;或深受“新感觉”派影响,写出了现代人的都市体验.爵青对东北城市的刻画,远离了东北大自然的风俗描写,体现城市的现代生活.作品刻画的哈尔滨城市景观带有鲜明的都市人心理体验:“建筑物群恰如摆布在灰色的盆地中的绝崖,被夹在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的街路,形成着纵横的脉状的河流”,“远处屋顶尖端的广告灯,随着落日划出花文字来”i.作家马加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沈阳这座城市的风景,灯光舞场,牛奶咖啡.当然,由于东北城市的历史因素,这一时期作家描写了东北城市令人窒息的殖民地环境,昭显了故土沦陷的民族危机,作品力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虚伪.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政治文化语境,在革命逻辑的视野中,城市成为一个需要继续被革命的对象而存在,成为描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场域.城市文明不被认可,其叙事主题带有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因此,带来了 “十七年”文学期间对城市的描写带有对其重新改造的意旨,城市描写相对不够深入.

对东北城市形象的构建大多是以“工业基地”的背景出现的,比如1964年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描写了哈尔滨电机厂的故事,使哈尔滨闻名全国,然而这个作品并没有对城市文明的展现,城市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出现.其它作品也只是对城市的名字简单提及,未深入到深刻的都市文化,更无从谈及城市的地域特色.如浩然的《艳阳天》中提及了东北,只是在人物对话中提及“东北是有技术的”,焦振茂要把女儿焦淑红送往东北,投考技术学校.

(三)二十世纪 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初具规模.新的思潮不断涌进和冲刷人们的头脑,对城市的描写日益深刻.如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宗璞的《我是谁》写出了“人”的异化的现代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韩少功等作家掀起了“寻根文学”的热潮.在文学寻根的热潮中,余秋雨创作的《流放者的土地》让人们把眼光聚焦到东北这片黑土地上.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对东北地域历史文化进行探索的作家作品.如邓刚《迷人的海》、王宗汉《情债》、阿成《年关六赋》、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作品写出了那一代的知青们在北大荒的奋斗、青春和命运,挖掘出了北大荒独特的地域精神.

20世纪9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城市发展日益成熟,城市文学日益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带来了城市空间、城市景观以及城市日常生活的变化,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变迁.阿成的《胡天胡地 》、《人生写意》、《间谍》、《马尸的冬雨》、《闲话》对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描述.沈阳女作家马秋芬以“沈阳城——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的模式写就了长篇散文《老沈阳》,把具有几千年远古史和千百年古代史的沈阳城刻画出来.

地域文化视域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城市形象文学建构和传播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地域文化视域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地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