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戴维论文范文资料 与戴维·洛奇在小想中对意识流问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戴维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6

《戴维·洛奇在小想中对意识流问题》:本论文可用于戴维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戴维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英国当代作家兼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在其“新写实”小说《想等》(2001)中,让人物对“意识流”作了文学层面的探讨和科学层面的实验.洛奇一方面借此探讨了“意识流”问题,讽刺了科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傲慢自大;另一方面,针对“意识流手法”在当代文坛日益衰落的现象,对传统的“意识流手法”作出革新,并将之大规模地运用于《想等》中,改变了传统意识流小说情节淡化、可读性差的弊端,为“意识流”在当代科学和文学语境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洛奇;《想等》;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7)01-0041-06

1. 引言

英国当代作家兼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以对当代热点问题目光敏锐、见解独到著称.在其“新写实”小说《想等》(2001)中,洛奇专注于思考人类意识问题和认知科学——“一门借用最新进化理论和人工智能来探索意识本质问题的探究型学科”(Wilhelmus, 2002: 676).小说以格洛斯特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拉尔夫和该校文学写作课的代课教师海伦之间的一段婚外情为主要情节,男女主人公拉尔夫和海伦分别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两个阵营,对人类意识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作为文艺理论家的洛奇也让人物对书写和反映人类意识的方法——“意识流”作了文学层面的探讨和科学层面的实验.这部小说一方面可以看成洛奇对“意识”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洛奇对二十世纪初开始流行于文艺界的“意识流”手法的反思.

小说出版后,其中的“意识”主题和“意识”问题已经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充分关注.董燕萍通过对《想等》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剖析指出,拉尔夫和海伦分别代表着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两种文化”群体,他们两人之间关于意识的争论实际上代表了科学界和人文界对“意识” 的不同认识,洛奇“使二者从对立到吸引,从相互欣赏到相互包容,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對话”(董燕萍,2004: 40).“在交谈中,他们都各自从对方的争辩中获得了对意识的新看法”(董燕萍,2004: 41).迈克尔·辛丁(Michael Sinding)则指出,“海伦在一定程度上是洛奇的代言人,表达了传统的人文主义观点,倾向于认为意识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不是计算机或生物学知识能解决得了的.它更大程度上是属于文学而非科学的范畴”(Sinding, 2004: 105).巴奈特甚至认为,戴维·洛奇借此讽刺了认知科学在向人类的大脑和意识进军时的傲慢自大.在他看来,《想》是洛奇对科学的又一次质疑,洛奇书中的认知科学家对人类意识的独特性“视而不见”,“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凭借他们能观察到的部分脑部活动,就可以彻底了解我们的个人经验(或者说意识)了”(Barnett, 2003: 181).他说,小说的“一些角色面临着道德难题,但没有一个难题是靠电脑解决的:每一个解决方法等都靠人的良知”(Barnett, 2003: 179).

而作品中蕴含的对“意识流”问题,特别是如何记录意识、小说和意识的特殊关系、小说如何反映意识、二十世纪末认知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意识危机”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尚未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小说发表后的第二年,洛奇又出版了一部文学理论论文集《意识和小说》(2002),论文集首篇便是《意识和小说》,尾篇直接探讨了洛奇自己的小说《想等》.显而易见,洛奇的小说《想等》和其文论著作《意识和小说》关系密切,正如国内洛奇研究专家欧荣在《小说和“意识”:戴维·洛奇小说批评理论的新贡献》一文中所说,“通过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文学形式反映他对特定小说创作问题的思考是戴维·洛奇一贯的写作风格”(欧荣,2009: 77).《想等》和《意识和小说》均是洛奇多年来对小说和意识的独特关系的研究成果(欧荣,2009: 77).因而可以说,“意识流”问题、如何书写意识等问题也是小说的重心所在,值得深入挖掘.

2. 文学领域的“意识流”探讨

文学领域的“意识流”一词源于心理学领域.此词由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特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威廉·詹姆斯,2003: 332-344).詹姆斯用这个极带隐喻色彩的词语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和超时空性.这一术语及其内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家,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模仿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以“原样”准确地描摹其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所涉及的生活领域就是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经验,以及这种经验的内容和方式.其内容包括心理经验的各个范畴:感觉、记忆、想象、概念和直觉”(罗伯特·汉弗莱, 1987: 9).从时间上来讲,文学领域对人类意识的书写和研究远比科学领域要早.

《想等》中的男主人公麦信哲·拉尔夫的英文名字是Message,英文义为“信息”,暗示此人物从事的职业和其所代表的文化.而女主角海伦的名字来自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女子名,也暗示其所代表的源于希腊的人文理想.两个主人公分别成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人类意识问题及如何书写意识的流动展开激烈的讨论.拉尔夫是一个傲慢的认知科学家,其形象可以说是当代认知科学家的一个代表,和众多认知科学家一样,拉尔夫是哲学出身,攻读心灵哲学博士后开始研究AI(人工智能),“寻求用计算机作为类比的方式来解释心灵的属性和身心的关系问题”(王贞贞 等,2010: 123).而女主角海伦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她细腻、敏感、善于观察,既是大学写作课的代课老师,也是小有名气的小说家,她还对擅长描摹“意识中心”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做过深入的研究.

男女主角一个是研究人类意识的认知科学家,一个则是关注意识领域的小说家,在两人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意识问题产生了意见的分歧.两人的争论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意识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还是人文科学领域的问题,哪个领域研究人类意识更有说服力、更具权威?文学对人类意识的模仿有意义吗?第二,“意识流”是书写人类意识的最佳手段吗?

戴维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戴维·洛奇在小想中对意识流问题为关于戴维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戴维ofo创始人简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