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刘易斯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劳动力供给的用工荒与刘易斯拐点效应解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刘易斯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3

《基于劳动力供给的用工荒与刘易斯拐点效应解读》:本论文可用于刘易斯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刘易斯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不应简单地通过引入外来的普通劳动力来化解,而应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存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劳动参与率)予以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来临,既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外在动力,也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生活水平的大好机会.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用工荒;刘易斯拐点效应;劳动参与率;劳动力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41.21;F0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3000807

一、引言

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是企业创造财富最主要的源泉.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各省区竞相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以谋求现代产业布局快速扩展,同质化竞争致使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用工荒”“招工难”现象亦陆续蔓延到重庆等中、西部地区,且愈演愈烈.调研发现,当下重庆农村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空心化”现象十分突出,已很难寻觅大量可转移的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用工荒”俨然成为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很多学者据此推断,现代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刘易斯拐点”(刘易斯,1989)在重庆等欠发达地区或已出现有学者认为当前劳动力相对短缺应归因于伊斯特林人口波谷,而不是“刘易斯拐点”(翟振威 等,2011). ,它既促使劳动力供给从“无限供给”转向“相对短缺”(盛来运 等,2006),也将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蔡昉,2005),即从劳动力“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其“双面效应”效应一是:劳动力供给从之前的“无限供给”转向“相对短缺”,带动用工成本迅速提升,进而对经济发展速度形成负面影响;效应二是:普通劳动用工成本提高,“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也将显现(王晖余 等,2013).至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突出表象“用工荒”的成因,有学者认为其不是因为劳动力总量的绝对短缺,只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布局等引起的结构性短缺的反映(刘尔铎,2006;钱文荣 等,2009),也有学者认为是劳动者对待遇低、用工环境差等“用脚”的结果(杨兴凯,2010).

相关比较研究发现,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转嫁能力有限,其区域劳动供需平衡更多受制于“供给决定需求”模式,尤其是在“刘易斯拐点”之后,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东部等发达地区;而且,其未来劳动力总体供给及变动往往与区域劳动人口的缓慢变化态势相一致,且呈刚性变化.但是,有关研究缺乏对中、西部具体省区的实证考察,而从区域劳动力供给的视角解读区域性“用工荒”与“刘易斯拐点效应”,更为全面、客观.因此,本文以重庆为例,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解读未来劳动供给的“相对短缺”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直观地揭示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对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内在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演化趋势,以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用工荒”形势以及“刘易斯拐点效应”.钱明亮:基于劳动力供给的“用工荒”及“刘易斯拐点效应”解读二、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小幅度缩减尚不构成同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2013年是全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具有转折性的起点.以重庆为例,未来5—10年劳动力人口本文中人口指常住人口,劳动力人口是指16~64岁人口,而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64岁人口. 总量呈快速缩减态势.无迁移人口预测表明:2013年重庆市劳动力人口为2 029.33万人,到2015年减为2 017.60万人,到2020年则减为1 940.68万人,2010—2020年累计减少68.26万人,缩减幅度为3.39%.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低生育率对劳动力人口变化的滞后影响,也是不可更改的.因此,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内在缩减趋势无疑是同期重庆劳动力供给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与之对应,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人口的构成老化加剧,其对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劳动参与率等的影响将更大.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为39.58岁,2015年增加到 40.28岁,而2020年则增加到40.68岁.构成老化的最直观表象是50~64岁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为536.52万,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261%;2015年增加到575.87万,占比增加到281%;2020年增加到621.51万,占比达到315%;10年总量累计增加84.98万,占比累计增加5.4个百分点.相关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和经验表明:普通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因其学习能力或技能等原因,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易过早地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并联动致使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变化而显著下降(如图1所示).据此看来,未来5—10年劳动力构成老化的加剧,已成为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或抑制性因素.图1重庆不同性别、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分布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为2 056.13万人,GDP为7 800亿元,人均生产值刚跨越4 000美元;2010年上海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仅为1 870.36万,GDP总量则已达16 872亿元,其人均生产值已超过10 000美元.到2020年重庆劳动年龄人口仍可达到1 972.29万人; 因此,相对其经济规模而言,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依然十分丰富,劳动力人口的小幅度缩减尚不构成同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量近枯竭,唯有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率可形成新增长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各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将是城镇地区未来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所需“普工”的主要来源.因此,“挖潜”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认为是化解招工难的重要途径.

但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后简称“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845.63万人,其中,处于劳动年龄内的人口572.31万人,超龄劳动人口(男60岁及以上,女55岁及以上)273.32万人.若以重庆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实际能耕种的面积为5亩和“十二五”规划耕地保有量为3325.05万亩计算,全市共需要农业劳动力66501万人;若根据“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计算,其所需农业劳动力为480.39~621.29万人;进一步结合重庆赶超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市情,可推算目前重庆需要农业劳动力的上限,即估计2010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还有68.31万人可供转移.如果再将外出不到半年的30.17万人以及在近2—3年的持续净流出考虑在内,可初步推定:当前及未来5—10年,重庆农村的可转移剩余劳动力已近枯竭转引自重庆统计局人口处的研究报告《重庆城乡劳动力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未出版). .如果不是超龄劳动人口在进行农业劳动,重庆的农村中不但没有剩余劳动力,而且还需要回流部分已流出劳动力才能满足相应的农业劳动需求.

刘易斯论文参考资料:

俄狄浦斯王论文

小福尔摩斯杂志

结论:基于劳动力供给的用工荒与刘易斯拐点效应解读为关于刘易斯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刘易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