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网络舆论挑战论文范文资料 与网络舆论挑战下党执政能力建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网络舆论挑战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1

《网络舆论挑战下党执政能力建设》:本论文为您写网络舆论挑战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网络舆论是网 体的共同意见或言论形成以及其产生影响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网络舆论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蕴,并以其科学技术性、主体互动性、领域全面性、舆论即时性、舆论民意性、影响普遍性等特征,从科学技术、民意判定、舆论应对、和平演变等方面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应当突出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还应突出如下政治*要求: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信仰;树立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的责任意识;突出遵纪守法、庸下能上的管理机制;加强学习科技、学习管控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挑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道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3-0077-06

数字化时代的先知埃瑟·戴森(Esther Dyson)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既可以释放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p.17)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状况,在中国网络舆论发展的历史中又一次得到印证.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社会的网络舆论迅速成长,其巨大的舆论力量一方面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促进了社会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给中国 的执政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中国 别无选择,唯有从其坚守的政治信念、政治*出发,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将执政能力提升至更高水平.基于此,本文从网络舆论的本质特点及其政治意蕴入手,追问网络舆论对执政能力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网络舆论挑战的*之道.

一 、网络舆论的本质特点及其政治意蕴

网络1994年4月就出现在中国,中国社会的网络舆论却是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推动下诞生的.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学者们仍未在网络舆论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不过,由于舆论是“广泛流行的消除个人观点误差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2](p.507),所以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

尽管如此,这一共识依然表明了如下两个事实:一是表明网络舆论是一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二是表明网络舆论是一个由主体、客体、载体、本体和受体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4].在系统整体之中,主体是网民(Netizens);客体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社会事件;载体是网络;本体是网民的共同意见;受体是网络舆论影响的政府部门或成员.由这些构成要素可知,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本质就是以网民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某一引人注意的社会事件为客体,以网民的共同意见为本体构成,以一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职能政府部门或成员为受体结构而构成的信息传输过程.

作为一种新型、特殊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学者曾将其特点归纳为: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难控性[2](pp.189-190),也有学者归纳为主体的复杂性、客体的分散性、本身的双重性、数量增长的快速性、持续时间的相对短暂性[5].本文结合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将网络舆论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科学技术性.科学技术性是指网络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相关联的属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网络、网民和传播方式上.首先,网络本身就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物,其科学技术性不言自明.其次,网民作为主体,必须具有相当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最后,从传播方式看,科学技术性特点具体表现为网络舆论的高效率、大容量、低成本、巨手段、匿名性等特征.

第二,主体互动性.主体互动性是指网络舆论主体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互动的属性.这一特点首先颠覆了传统舆论的传播—接受模式,在网络舆论中确立了网民的主体地位.其次,这一特点使得网民可以借助网络的科学技术性就某一事件进行讨论、协商、谴责等互动行为.最后,主体互动性促进了观点的发表和交流,进而形成表达网民群体之共同意见和愿望的网络舆论.

第三,领域全面性.领域全面性是指网络舆论的对象范围广、关切度高的属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象、人口流动性、传播等方面.首先,从对象看,网络舆论对象是社会事件,而社会事件本身就关涉所有的人群.其次,快节奏生活和人口的流动性,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全面的素材.最后,高新技术的传播手段,足以保障网络舆论对社会事件现场进行保存和跨地域传播.

第四,舆论即时性.舆论即时性是指舆论能够借助于网络高速形成、传播、产生影响的属性.首先,从形成看,网民可以借助网络就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其次,从传播看,网络舆论的传播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即使舆论跨地区、跨国际传递所费时间也仅以秒计.最后,从影响看,网络舆论能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五,舆论民意性.舆论民意性是指其反映人民群众共同的意见和愿望的属性.首先,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绝大多数网民都可以被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他们的意见就是民意的一部分.其次,网络舆论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大都关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蕴含着深刻的民意关切.网络舆论尽管具有匿名性特征,而且容易产生奇谈怪论乃至敌视谩骂的现象,但整体而言,还是具有民意属性的.

第六,影响普遍性.影响普遍性是指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触及范围具有相当宽广的属性.首先,理论上,所有的网民均可在同一时间成为舆论的发起者,从而为舆论的普遍影响创造了可能.其次,网络舆论可借助网络提供的便利而将其影响力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最后,网络舆论能够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广泛地对社会施加影响.

上述归纳表明,网络舆论区别于其他舆论,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然而,无论多么特殊,网络舆论毕竟是舆论,具有舆论的一般本质,因此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蕴.概括而言,这种政治意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舆论成为现代政治的重要内容.舆论即“群众的言论”[6](p.1537),因此,必然反映着“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6](p.884),即民意.在這一点上,网络舆论也不例外.我们知道,民意又作“公意”(Public Opinion),是卢梭1762年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是现代社会一切 政治的基础.毫无疑问,由于其主体的局限性,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和诉求,具有民意属性.因此,如果我们承认政治以民意为基础,那么,就应当承认网络舆论对于政治的重要地位.二是网络舆论对政治具有批评监督作用.

网络舆论挑战论文参考资料:

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网络安全论文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网络营销论文

网络营销相关论文

网络论文

结论:网络舆论挑战下党执政能力建设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网络舆论挑战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网络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