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防灾减灾论文范文资料 与我国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重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防灾减灾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3

《我国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重塑》:该文是关于防灾减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灾害具有外溢性、扩散性和跨区域性特点,基于属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灾害发展属性不相契合,由此导致灾害管理失灵.整体性治理理论倡导通过合作,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契合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重构的现实需求,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我国目前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无论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均比较有限,防灾减灾救灾各自为政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性突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重视区域协作这一重要因素和薄弱环节,通过理念变革、制度创新、模式重塑、组织整合和治理机制整合,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推动灾害从属地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以真正提升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关键词: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整体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6-0017-07

引言

我国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党 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举措,切实提高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文献回顾表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关注的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灾害的成因和特征研究[1].罗晓玲等研究了厄尔尼诺现象诱发的气候变化异常和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规律[2].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探究了水旱风灾害形成的机理和基本规律[3].刘仲桂在系统收集整理南方主要江河洪涝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演化规律[4].李福等从流域降雨特征、产汇流条件、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松、嫩两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的成因[5].2003年“非典”爆发,尤其是2008年 大地震之后,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科学研究才逐渐增多,灾害管理开始受到学界重视.郑功成指出,我们长期以来重视的是各种技术方案和手段,缺乏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和健全的防灾减灾制度,以及宏观系统的筹划和对各种灾害问题的综合治理,这是造成国民灾害意识薄弱和灾害或风险管理机制不合理的根本原因.他主张将综合防灾减灾上升为国家战略,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防灾减灾实践[6].童星指出,防灾减灾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意,应以社会治理优化防灾减灾,实现防灾减灾主体的多元化、防灾减灾手段的多样化、防灾减灾过程的人性化、防灾减灾基础的科学化、防灾减灾路径的合理化、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7].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区域协作对提升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应探索建立包括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在内的区域协同联动制度.国务院 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也强调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 防灾减灾救灾属地管理和灾害发展规律之间存在张力

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传统上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其基本模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即基于地理分割和行政分权,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 政府进行统筹支持,防灾减灾救灾主要由辖区内地方政府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其行动范围和所管辖地域严格对应,不能逾越.这种管理体制从表面上看毋庸置疑,但進一步研究发现,防灾减灾救灾属地管理和灾害发展规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灾害往往不局限于特定行政区划,而是具有外溢性、扩散性和不可分割性特点,跨越行政区限,影响多个地区.这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灾害的发生,一开始就超越行政区划,直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我国地震主要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甘肃南部以及华北地区等[8],其中,云南四川地区、新疆甘肃地区、华北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较大.我国已发生的破坏性大地震和现今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多位于二省、三省乃至数省(市、区)的交界地区[9].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淮河、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地区,跨越多个行政区.第二,一种灾害初始可能发生于某一特定行政区内,但由于灾害具有扩散性,以灾害链的形式呈连锁反应,引发多种次生灾害,使得灾害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跨越行政区划,成为区域灾害.工厂爆炸引起毒气泄漏,蔓延至周边行政区;核电站事故引发核泄漏,辐射邻近省份;工业事故导致河水污染,影响多个行政区等.第三,随着我国区域之间联系的密切,人员跨区域流动性增多,灾害在区域间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增加.典型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危机.防灾、减灾、救灾可以看作是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公共物品.从物品理论出发,这些跨区域灾害属于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 Public Goods)[10](p.74),当然不同灾害的外溢性范围不同,可能跨越县、市、省、国家甚至大洲等.

针对跨区域性灾害,基于属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灾害发展属性不相契合,由此导致灾害的非科学管理和管理失灵.其原因是,在属地管理模式下,灾害治理的成本和收益往往不一致,出现了外部性.一个行政区对传染病的得力控制措施使邻近行政区受益它却不用承担这种收益所支付的成本;相反,一个行政区对传染病控制不力会导致传染病蔓延至相邻行政区,加重相邻行政区的灾害应对成本和负担.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传统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无法应对灾害频发的挑战.

为克服这种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整体绩效,必须按照管辖权和管辖事务范围一致的原则,在目前灾害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发展规律,开展区域内不同地方政府间的防灾减灾救灾协作,这是对灾害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我国灾害处于高发态势,和灾害管理的强大社会需求相比,灾害的经费投入相对紧缺.通过区域协作,协调、整合和优化区域内的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统筹使用、优势互补,有助于减少各自为政背景下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互相促进和价值增值,降低防灾减灾救灾的成本.而且,通过区域协作和联合攻关,还有助于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提升灾害治理整体效果.

防灾减灾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我国政府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重塑为适合防灾减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防灾减灾手抄报资料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