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服务业论文范文资料 与分工、规模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服务业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1

《分工、规模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此文是一篇服务业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见证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农业则长期被视为一个低效率的劣势产业.两百三十九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生产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又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因此,农业以及农村服务业低效率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相比工业,其分工潜力很小.文章的分析表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赖分工的深化,而服务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则与农业规模化经营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以小农为基础的互助合作的经营模式难以推动农村服务业走向专业化和高水平.

关键词:分工;规模化经营;农村服务业

一、 分工思想的发展

亚当·斯密最早将分工思想引入经济学研究中,在斯密看来,正是分工和“看不见的手”导致了一国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这主要是由于:(1)分工和专业化促使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得到了逐步积累;(2)分工降低了劳动者转换工作的次数,节约了劳动时间;(3)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发明新型生产工具的可能性,物质资本得到了积累.

针对分工发展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互相交易.交换倾向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以分工为基本形式,而不是自给自足的形式,而交换的能力和潜力则决定分工发展的深度,代表交换能力和交换潜力的是市场的范围,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太小,分工便难以获得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分工则会逐渐深化.斯密进一步分析了制约市场范围扩大的因素--运输成本,比如水陆运输对陆路运输的替代降低了运输成本,导致市场范围的扩大.

继斯密之后,杨格(Young,1928)进一步发展了分工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分工的演进.杨格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将会创造出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实现是以资本积累为前提的,这包括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也就是采用迂回生产方式(Roundabout Methods of Production).一方面,迂回生产方式受到市场规模的制约,市场规模有限将导致大规模的投资无利可图;另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的实现,迂回生产方式将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进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最终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分工与市场规模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济进步”便实现了.

“边际革命”使经济学开始走向新古典方向,对资源配置的静态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分工思想逐渐被边缘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分工思想才逐渐复兴,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重新将分工思想置于经济学分析的核心位置.杨小凯在一系列文章中对斯密的分工理论进行了深化和扩展(Yang,1991;1993;1998),主要贡献之一是分析了劳动分工与交易效率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的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分工的发展伴随着交易费用的提高,如果分工的收益低于交易费用的上升水平,那么降低分工水平才是最优选择.

二、 中国农业劳动分工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组织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集体经济→家庭经营→农业商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团队化(向国成、韩绍凤,2007).从分工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业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非市场制度下的分工:人民公社.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每个家庭都获得了一定的土地,农业产出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增长,但在“一五”计划开始后不久,家庭耕作便被集体化取代,人民公社成为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在集体化制度的安排下,农民被分为两类群体:普通社员和管理者(生产队队长、会计等),普通社员按照管理者的安排进行劳动,管理者则主要负责组织生产活动和各种非生产活动,但也要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在这种简单的分工体系下,激励机制的欠缺是最大的问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者缺乏激励.对于社员来说,一方面对产出没有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管理者很难准确衡量生产者劳动的努力程度,劳动质量与劳动收入难以匹配,因此生产者没有积极劳动的激励,“搭便车”行为难以避免;(2)管理者缺乏激励.与生产者类似,管理人员对于产出也没有剩余索取权,因此其管理和监督行为也缺乏激励.

2. 无分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始于农业领域的重大突破,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农业开始转向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同时将剩余索取权赋予家庭,以此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制度内涵: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表着一种土地制度,农地属于集体所有,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属于家庭;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代表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个体组织取代了集体的生产组织方式(许庆,2008).

从人民公社的生产方式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业劳动分工的组织形式,由原来低效率的非市场化分工转变为高效率的无分工生产方式.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下,“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合二为一,虽然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农业的劳动分工水平下降了,但是农民的生产活动获得了足够的激励,进而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

3. 农业内部分工的发展.趋向市场化的经济力量必然导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使得农村的劳动分工退化为个体生产模式,同时由于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原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农业机械被农民的个体劳动和畜力所代替,这导致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大大下降,但随着农产品交易以及中间产品市场化的发展,分工必定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业生产必然要再次走向分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期,人们往往是通过互助的形式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随着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家庭越来越难以依靠自有劳动力来完成农业生产,因此产生了对各种中间生产环节服务的需求,从整理土地、播种、施肥到收割等环节都出现了专业化服务的供给.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常态,比如有专门从事农田耕作的农耕公司,专业防治虫害的公司,代为收获作物的收割公司,承包家畜防役治病的兽医公司等,这种在工业中普遍存在的分工日趋细密的情况也出现在农业的发展中(樊亢、戎殿新,1994).

服务业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分工、规模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为适合服务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造业增速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