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女作家论文范文资料 与伍绮诗华裔女作家有声告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女作家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5

《伍绮诗华裔女作家有声告白》:本文是一篇关于女作家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在现今的欧美文坛,极少有华裔女作家能够因为处女作一炮而红,但伍绮诗是个例外.

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身为“80后”的她,凭借其出版的首部小说《无声告白》,在美国亚马逊斩获2014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将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米切尔等耳熟能详的文坛名家甩在身后.随后,包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赫芬顿邮报》、《书目》在内的数十家媒体,将此书封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

一夜之间,伍绮诗声名鹊起.这种横空出世般的冲击力,立刻吸引着读者的兴趣,也让读者欲罢不能地对这位有着亚洲面孔的女作家深感好奇.在《无声告白》推出中文版之际,伍绮诗接受了《凤凰周刊》的专访.

美国的“中国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书在开头第一句,便宣告主人公死亡,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故事开头,然而在丝丝入扣的悬疑式情节背后,娓娓道来的却是一个和中国家庭有关的故事.

单看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没有一个是中文名,然而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中文姓——李;整个故事也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俄亥俄州.

这正是小说的深层意义所在——当读者跟着成熟而细致的笔触,抽丝剥茧地探求完一个16岁少女的死,最后不知不觉地反而对亚裔种族身份、文化冲突、自我追求、青春危机等不可避免的社会命题,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

在小说中,一切的故事根源,都来自于这位第一代华人父亲詹姆斯·李和美国当地白人母亲玛丽琳的婚姻结合.正因如此,整个家庭气氛的温和和压抑、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高期待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

无可例外,作家的处女作品都和个人身世有关——小说的底色和作者伍绮诗的成长背景有着多重相似.“虽然我出生在美国,不说中文、也不做中国菜,但是我的成长过程在很多方式上都沿袭了中国传统.”

这位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华裔女作家,其父母是从香港移民美国的科学家,父亲曾经在NASA刘易斯研究中心(现为NASA约翰·H. 格伦研究中心)工作,而母亲则曾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任教化学专业.“所以,在父母对我的教育中,科学和数学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也很自然地喜欢,同时也会做到最好,来满足我自己,也为了取悦他们.”而这也是小说中,孩子和父母的显性关系,甚至也是主人公自杀的部分原因.

像伍绮诗这样的华裔移民家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具代表性.由于中国留学生留学资金匮乏,当时往往只有理工科学生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学金,完成留学梦想;而掌握一门高科技,则更加可能找到工作留在美国.这样通过学术追求完成移民生活的华裔第一代,自然对第二代的学业要求不会放松.(即使到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华裔第二代移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在美国社会中颇为突出和惊人,最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虎妈”的蔡美儿.)

尽管在欧美国家中,相比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亚裔所面临的问题显得更加边缘化,但身份寻根所带来的困扰,几乎是历代中国移民无法绕开的一堵墙,将异域文化中的自我认知,围困在多元化的社会迷宫中.

同样是美国移民二代的另一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也曾经回忆过一个中学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极度困扰她的情景.在一次课堂小组讨论中,白人同学问她:“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站在哪一边?”这样一个看似孩子气的简单问题,在当时几乎尖锐到令年少的张纯如哑口无言、无法回答,也成为刺激她日后撰写《在美国的中国人:一段叙述历史》一书的直接原因.

可以想象,在那个亚洲面孔并不多见的年代,性格内向腼腆的华裔移民们,会经历哪般的艰苦生活和种族待遇.

“《无声告白》中每一个 的情节,都或多或少地在我、我的家庭或者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过.”伍绮诗不曾经历过种族隔阂最为严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一切和此有关的种族“后遗症”,都在她的脑海中铭记,更何况她的家庭在当时确实是他们生活范围里唯一的亚洲面孔.

种种时代元素被集中而夸张地处理到小说中父亲詹姆斯·李的形象身上——身材矮小、不太擅长和白人打交道的亚裔学生、头脑“天才”却因为种族问题不能留教哈佛的大学教授、望子成龙且性格压抑的父亲.在面对女儿的意外死亡时,他一切内心最为不能释怀的心绪,再也不能掩藏下去,于是已经长茧的伤疤被一下子揭开等

“我姐姐告诉我,我们家搬到匹兹堡的时候(在我出生前不久),邻居家的小孩就往我们家的信箱里扔过鞭炮.一次,在陶尔城市郊,有个男人过来对我姑姑和我说话,朝我们吐唾沫,尖叫:‘滚回越南、朝鲜,从哪来的滚回哪去.’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幸运的是,它们在我所成长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很多歧视以更微妙的方式出现:人们觉得你英语好或者没有口音是个奇迹,他们会问:‘你从哪里来?不——你真正从哪里来?’这些类型的所谓‘隐性冒犯’和更明显的歧视一样,也会让你觉得自己遭到同等程度的排斥.”

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从某种程度上,以死亡的方式为她的不解和迷惑追找到了出口,整个故事以叩问种族问题为核心;但如果你以为作品是在表达一种愤懑和控诉,那就大错特错了——书皮题目下方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为所有“走投无路”的人找到了一个更加开阔的答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氏写作之路

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不如意往往是宝贵的财富.“如果你(童年时期)经历过某种坎坷,你会变得对他人的情感或他人生活的遭遇更加敏感.”在伍绮诗看来,童年的不幸不一定是作家成功的必需品,但是不顺的经历却可以更加使人拥有同理心,而这种同理心则是作家写作的重要能力.

但要成为一个风靡欧美文坛的作家,仅有同理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历代华裔作家总结,使用英文写作是融入欧美文学界的第一步.较之严歌苓、哈金这样的第一代华裔作家,使用英文写作,对于从小接受美国教育、母语为英语的伍绮诗来说,并不是门槛.

女作家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伍绮诗华裔女作家有声告白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女作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国著名女作家有哪些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