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苏轼论文范文资料 与苏轼三国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苏轼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5

《苏轼三国词》:本论文为您写苏轼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题材历来是中国文人吟诵的主题,经久不衰.苏轼的三国词以慷慨激昂的高亢曲调以及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息,在词坛大放异彩,其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被誉为“千古绝唱”,对后世三国题材的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苏轼的三国词也成为苏轼的人生写照和审美印证.

关键词:苏轼词; 三国;英雄情结;审美印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5)02-0092-0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历史于是变成为以后历代文人吟诵的主题,经久不衰.六朝时期,士人爱借三国之题材,浇胸中之块垒,希望能北伐中原,一统天下.至唐代,咏史诗随着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而趋于繁盛.唐朝诗人以三国英雄为楷模,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寓其中,强烈地表达出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君臣遇合的企盼,对时势命运的叹惋等深层心理,对有宋一朝对三国诗词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到了宋代,词发展成了一种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宋朝的士人们开始用词表达他们对历史的追忆和思索.正如吴功正先生所说的那样,宋词广为涉及“三国”人物、故事,可以说是一部词演“三国”.苏轼这么一个大文豪,他独特的气质和审美特征使诗歌的题材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他的三国词以自身独特的审美视角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名篇,被世人所称颂,其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被誉为“千古绝唱”,在社会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苏轼的三国英雄情结

明代张綖在《诗余图谱》中将宋词按风格分为两类——“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1]当然,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只是依词作内容所作的分类,诚如“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因此,后人都把苏轼视成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词自晚唐五代以来,皆以清切婉约为宗.到了宋代,豪放词却以慷慨激昂的高亢曲调,以及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息,在词坛大放异彩,而苏轼的豪放词更是表现出了鲜明的“英雄情结”——说得更确切些,应该是“三国英雄情结”.

诗人身处国力渐弱的北宋,有过人的才华和胆识,更有积极济世的雄心,眼见辽、西夏并起,不断侵扰北宋的边疆,而宋朝政权却江河日下,怎能不遥想三国时“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各路豪杰,大展身手”的往事?诗人欲以周郎为楷模,政治江山,根除积贫积弱;实现自己匡济万民的理想.苏轼之所以向往当年谈笑破敌的周瑜,是他原本也有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当治平元年(1064)秋天,西夏骚扰宋境、杀掠人畜,朝廷点差军队防卫边疆时,苏轼就曾写诗说:庙谟虽不战,虏意久欺天.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何时逐汝去?和虏试周旋![2]苏轼看到对敌军进逼采取退让政策,并不能换来和平.他希望自己能跨上战马、腰插宝刀,随着出征的健儿,奔赴抗敌的疆场.可现实却是被贬黄州,空有一身才华和抱负无从施展,所以诗人特别向往能像三国英雄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还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还是美如画,但豪杰已成过眼云烟.在苏轼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当年公瑾.寥寥数语,一个英姿焕发、雍容闲雅、从容若定的少年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再加之美人相伴、强敌为衬,词人对英雄的无限向往和爱慕之情便 洋溢地表现在了字里行间.词人自己呢?却是宦海沉浮,华发早生——半世辛酸尽在其中.除以上三处明显表现对周瑜的仰慕外,词人还在词中饱含 地称周瑜为“千古风流人物”和“豪杰”.词人的“三国英雄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以这么一首词并不能说明问题,苏轼豪放词中处处流露出的“三国英雄情结”才是我们触摸苏轼情绪的关键.苏轼其他有名的豪放词,对三国英雄的崇敬也是毫不吝惜笔墨.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次年,他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了一次热热闹闹的打猎场面.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了他也想像当年射杀猛虎的孙权那样英姿勃勃的愿望.后三年,即公元1077年,苏轼和其弟苏辙在徐州共度中秋节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其中,“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以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意为“不得志时,我俩借酒浇愁,听凭像刘玄德一样有雄心壮志的人看不起我们吧”.连安慰弟弟的对象也要选择三国英雄刘玄德,由此可见苏轼的“三国英雄情结”是多么深厚.

二、苏轼三国词中的人生写照和审美印证

清代词话家徐釚十分赞赏苏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3]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特色的代表作,恐怕要算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首《念奴娇》词就是苏轼到黄州三年后,一次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的.在距苏轼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东吴名将周瑜曾经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在写《念奴娇》这首词的前一年,宋廷曾任命李宪、种谔、高遵裕、刘昌祚、王中正分五路伐夏,由于这些庸懦的将领钻进了夏军所设置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圈套,因而战役于小胜之后,很快遭到惨败,损兵折将约近三十万.苏轼在《和滕达道书》中说:“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4]可见他是时刻关心边廷战事的.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庸懦,词人苏轼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在这篇词中,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话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和政治落空的悲哀,故有“多情应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士,而是参破世事荣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的发展之中.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勘,苏轼便很快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和周瑜做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和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他在《殢人娇》词中甚至还说了“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的潇洒言语.因为有此以层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颂歌.既然人间世事仿佛一梦,何妨将尊中之酒洒落在江心月明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造就无限,创造人和自然气化和谐的艺术之境.[5]这是历史和现状,理想和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苏轼论文参考资料:

苏轼论文

结论:苏轼三国词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苏轼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意境最美33句诗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