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范文资料 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味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海上丝绸之路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5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味道》:此文是一篇海上丝绸之路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6月7日,在福建泉州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四个中国“海丝”城市代表,泉州作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主题报告.市长康涛围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等三个问题,用数据和案例全力推介“海丝”城市泉州.

其实,早在2013年,泉州就摘下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桂冠.2014年2月,泉州又启动了“古城文化复兴计划”.2015年11月,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亚洲园开园等一张张精彩的文化牌,成为泉州打通“海丝”沿线国家的桥梁.

“在建设‘海丝’先行区过程中,要呈现出更多独特的‘泉州味道’.”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诠释了泉州政府保护文化的主旨.

最独特的南音

田青已记不清自己第一次在泉州观看南音大会唱的具体时间了.作为音乐学家,他以前也听过南音,但从未看过现场表演.泉州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具体的申遗工作.

当时在决定申报名称时有过争议,有学者提过几个名称,如厦门南音、福建南音、中国南音等.“泉州强烈要求使用‘泉州南音’.我考虑到南音是用闽南语系的泉州话来唱,便支持这个名称,并说服了大家.”田青回忆道.

2006年5月20日,泉州南音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早在1997年11月,泉州南音研究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作为“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延续.

泉州南音被学术界认为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是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据传唐僖宗光启元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带去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从宋朝开始,泉州南音开始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

遗留下来的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因而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田青说:“音乐学界的学者都知道,从乐器、谱曲,到记谱的方法,泉州南音都与其他音乐不一样.这些都说明南音的古老性、独特性是毋庸置疑的.”

田青参加过多次南音大会唱,但让他印象最深的却是在民间看到老百姓在唱南音.“有一次到*陈埭,我发现那里的回族村民生活富裕,业余时间还在研究南音,说明南音至今还活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自2002年起,泉州开始举办南音大会唱,邀请来自东南亚和台湾地区的南音艺人来泉州进行沟通和交流.

2009年10月1日,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南音很早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很多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浓郁的乡情中就流淌着南音的旋律.近年来,随着海外南音社团到大陆交流、寻根,泉州南音界与海内外众多南音社团的往来也愈加密切,泉州南音乐团曾多次应邀前往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泉州南音申报“非遗”期间,东南亚各南音社团精诚合作,在海外热烈唱和,为泉州南音步入世界非遗殿堂不遗余力.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是东南亚一带著名的南音社团,据社长丁宏海说:“这些年来,湘灵音乐社与泉州的南音乐团联系很多,泉州南音乐团也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频繁的交流让音乐社的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泉州南音,泉州市政府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立南音传习所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泉州南音保护的智力支撑和社会支撑;利用泉州南音国际大会唱、学术研讨会,汇聚高校、人文科学研究机构、民间研究团体,以及海外专家学者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泉州南音研究.同时建立保护机制,逐步保护和改善南音生存环境.

刻在石头上的“海丝”历史

“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

早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前,泉州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以“海丝文化”为重点的“泉州文化”. 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认识,泉州人经历了从最初自发到后来自觉地研究、保护和传承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的泉州曾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往来,中国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曾在这里交融汇合.至今,泉州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珍稀历史遗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上世纪40年代,泉州中学历史老师吴文良发现,在泉州城乡散落着许多不同宗教风格的石刻,他意识到这些将是印证泉州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在泉州,如今保留下来的宗教石刻大多数都是吴文良捐赠的.”

据吴文良的儿子吴幼雄讲,他的父亲对宗教石刻的热爱源于一场考古学术报告会.吴文良于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大学期间,他听了考古学家张星烺教授关于泉州考古方面的学术报告后,对考古产生浓厚兴趣.毕业后,吴文良回到泉州当了一名教师,教生物、英语、历史,后来专职教历史.从1928年起,吴文良开始搜集并研究古代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留下的宗教石刻.

其时散落在民间的宗教石刻,被很多当地人用来围猪圈、盖厕所,吴文良走访了城乡各个角落,潜心搜集深藏于城墙中、地基下、荒郊外的一方方碑刻.如果当年没有吴文良去搜集、*,许多石刻到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

海上丝绸之路论文参考资料:

丝绸之路杂志

结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味道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