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调查报告论文范文资料 与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框架建构基于65份事故调查报告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调查报告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1

《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框架建构基于65份事故调查报告分析》:这篇调查报告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利用韦纳归因结构分析框架,本文检验了当代中国政府对65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归因.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在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中采用“社会整体问题”框架和“归因外部化”策略.政府将生产安全事故描述成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整体性问题”,表明事故的易发性、复杂性.政府采用“归因外部化”策略表明,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生产经营主体,事故主要原因的归因结构暗示政府应该强化安全管理体系和执法能力来消除事故倾向和隐患.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对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经营主体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评价,中国政府借助于事故调查报告中的归因可以塑造公众的事故认知,使公众将事故责任归咎于生产经营主体.

关键词: 归因结构;框架建构;归因外部化

一、问题的提出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面广,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面对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公众会自觉寻求事故原因的解释并以此得出结论:谁应该为此负责.但是,破坏性的危机事件天生具有“政治性”.在不同主体对危机事件的解释中,“危机”开始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系列事件,很快就演变成关于权力、管辖权限、领导能力和合法性的故事.①在现代社会,不同主体对危机事件及其发生原因的解释所引发的分歧、对抗和冲突是危机管理中引人关注的议题.

如何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从理论研究来看,事故是一个人、机、管理、环境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刘铁民等人认为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的脆弱性是诱发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②国家安监总局前局长李毅中认为安全生产除了和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外,还和政府监管、安全法制建设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安全投入规模、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普及程度、安全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③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生产安全事故和人、技术、管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应该把这些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理解事故发生过程,从而科学界定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

但是,认定事故发生原因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逻辑分析过程,还是一个不同政治主体根据各自的立场和利益进行政治互动的过程.灾难事件发生后,不同的政治主体通常对灾难发生原因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相互冲突.例如,政府官员对“灾难原因”的解释有六种常用策略:(1)指责事件本身的因素:如事件规模和影响难以预测,暗示己方没有责任;(2)责备前任:前任制定的政策、管理安排、权力运用等导致了灾难事件,应该承担责任;(3)责备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良好意愿难以实现;(4)群体担责:所有的主体都和此有关系,难以清晰地界定单一个人或者单一机构的责任;(5)指责上级或者下级:应该由指挥链中的上级或者下级承担责任;(6)“无知”的托词:知识有限、信息有限,结果难以预见.④政府通常对灾难事件进行“政治管理”,借助于对事故原因的解释向公众表明:是什么、谁应该为此负责.

当代中国政府如何解释生产安全事故原因?这种解释有什么意义?借助于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的分析,本文力图揭示中国政府对生产安全事故原因认定的管理逻辑及其意义.在当代中国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中,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因其死亡人数大、经济损失重、社会影响广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04-2014年发生的65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的分析,寻求中国政府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归因策略及其管理意义.

二、框架建构和归因结构

(一)框架和框架建构

“框架”是指“使个体能够定位、感知、识别和标记在生活空间和更广泛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图式”.⑤“框架”影响了人们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解释问题的前因后果、如何对问题进行主观评价、如何形成应对策略.⑥“框架”塑造人类认知和行动的过程体现在三个功能上,即“框架”具有聚焦、连接和转变的作用.聚焦意味着在“框架”的作用下,人们会注意某些事情和细节而忽略了其他的事情和细节;连接是指借助于“框架”人们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分散的、碎片化的感知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知体系.“框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如何“连接”认知片段,从而形成对外部事件的“意义”建构.转变意味着“框架”能够使人们转变注意力,从原来关注的事物转向关注其他事物,从而改变对特定事物的意义认知.⑦

“框架建构”是社会运动过程中组织动员的常用策略.为了更好地动员公众支持和参加社会运动,运动的组织者必须通过有效的“框架建构”使人们明确问题、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愿意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斯诺等人将“框架建构”分为“三个步骤”:诊断性框架建构、预后性框架建构、促动性框架建构.“诊断性框架建构”意味着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问题、谁造成了这一问题以及谁有资格作为这一问题的发言人.借助于修辞、话语体系、媒体报道等手段,特定的社会主体就可以影响并塑造人们对一个问题及其原因的认知.借助于“诊断性框架”,“框架建构”的主体能够以“社会医生”的角色告诉人们问题是什么、什么原因引发了问题.⑧研究表明,“框架”的建构者通过叙述的字里行间暗示,和读者脑海中已有的认知模式和知识储备相结合,就可以从特定的角度使读者认清事情的原委和关键所在.⑨

(二)归因和框架建构

“归因”是影响人们对于责任归属认知的常用策略.归因是指个体对于某项行为发生原因的知觉或者推论.一般來说,一项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存在因果关系,甚至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函数结果.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自身原因,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但是韦纳和他的同事认为,理解一项行为不仅仅要看其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还应该注意到该因素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该因素是稳定的、不易变化的且和行为之间存在持续的因果关系.例如,一个个体的成功归结于其能力,则意味着是一种稳定性的归因,因此其未来再次取得成功就具有可预期性;相反,将成功归结于外部环境的因素,则这种因素和成功之间是一种偶然性因果关系,偶然性的因素不具备稳定性,因此其未来再次取得成功也不具有可预期性.内部和外部归因影响了归因主体的评价,稳定性归因则影响了归因主体对归因对象的未来预期.在此基础上,韦纳又增加了控制性这一因素来分析归因主体归因时所持有的情绪.控制性是指行为主体是否有意识的行为从而导致了预期后果.例如一个人没有努力学习导致成绩不好,这种归因意味着该个体努力程度是可控的,但是他不够努力从而导致了成绩差,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愤慨;相反,如果他的成绩差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导致的,例如考试太难,那么我们除了表示惋惜和遗憾之外,只能想办法帮助他而不是批评和指责.⑩归因的控制性研究表明,将某项行为特别是失败或者不良行为归因于可以控制的因素,是行为主体可以阻止的因素,归因主体的反应往往是愤怒和指责;相反,将某项行为特别是失败或者不良行为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行为主体没有能力阻止的因素,归因主体往往会持有同情、遗憾并愿意帮助他们的意愿.稳定性和控制性结合起来共同决定了归因主体随后的动机和行为反应(见表1).

调查报告论文参考资料:

调查报告论文

应收账款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ppt

医学开题报告范文

硕士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结论: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框架建构基于65份事故调查报告分析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调查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调查报告怎么写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