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复旦大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1949年以前复旦大学的党组织沿革与特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复旦大学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0

《1949年以前复旦大学的党组织沿革与特点》: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复旦大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本文分五阶段爬梳1949年以前在复旦的组织沿革和特点.1927年以前,复旦的党组织有内源性,主要依靠本校师生创建.大革命失败后直至解放前,复旦党组织主要靠外地外单位的力量抽调到校内重建组织,呈现出外源性.外源性带来上级党组织频繁更迭,但使得复旦的党组织虽然屡遭破坏却依然薪火相传.

[关键词]复旦;组织沿革;外源性;校史;党史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1-0042-04

复旦是上海有代表性的高校,检视1949年前在复旦的组织概况,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提供了党在高校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我们理解党在基层机构的存在方式.

一、复旦大学的早期党员及其在党创建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在上海,复旦大学是创建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的高校.早在创建前,复旦大学国文部教师邵力子、陈望道等就是宣传十月革命、传布马克思主义的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民国日报》等报刊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潮,为的创建积极制造舆论,是的先驱之一.1920年春,陈望道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宣言》,为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献.1936年,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指出,有三本书建立起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宣言》.

1920年8月,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早期组织.上海早期组织是中国的发起组织,共有党员15人,其中包括两名复旦教师陈望道和邵力子.

在上海早期组织推动下,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最初成员有俞秀松、施存统等8人,陈望道也位列其中.因此,陈望道既是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同时也是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而且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以及施存统都是陈望道在浙江“一师”的学生.

1921年12月,党为适应开展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之需,筹办平民女校,陈望道、邵力子等担任教员.1921年底,上海地方委员会(简称上海地委)成立,直属领导,陈望道担任第一任书记.

1922年10月,上海大学成立,复旦校友于右任担任校长,邵力子一度*校长,陈望道曾兼任中文系主任.人与国民党左派力量占据该校主导地位,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

1923年9月27日,上海地方委员会兼区执委会决定,区委下设国动委员会,负责统一战线工作.其中负责学生工作的四位委员之一杨贤江,曾在复旦大学听过一年多的心理学课程,在学生中颇有影响.1924年1月,据史料记载,上海有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9个,复旦大学有团员7人.6月23日,社会主义青年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9月11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十一次区地委会议,决定整顿上海地方各团支部,并在杨树浦区建立团的支部.9月18日,社会主义青年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部在给团的报告中提到,上海共有11个团支部,团员总人数195人,复旦大学为第五支部,有团员5人.

1925年3月,陈希周(1923年考入复旦)在复旦加入中国.1925年春,黄逸峰(黄承镜)考入复旦大学,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党员,此后担任复旦大学团支部书记.游雪程(1922年考入复旦)也于1925年加入.因此,1925年,复旦大学学生中有名字可考的党员至少已有3人.

何时在复旦成立支部,目前还无确切文字证据.但可以肯定,1925年,复旦至少已经有3名学生党员和1名教师党员邵力子.黄逸峰还介绍复旦经济系二年级学生邵荃麟入党.邵荃麟1920年—1926年在复旦附中和复旦大学就读,1926年3月入党,1926年1月—12月任复旦大学团小组长,后调任江湾区部委书记.

五卅运动以后,党团组织迅速发展.据1925年10月25日《团上海地委组织部九月份工作报告》载,复旦大学的学生支部人数4人,复旦附中学生支部人数5人,合计团员人数9人.一个月后统计,复旦大学和复旦附中的团员人数达10人.

复旦早期党团组织发展有几个特点.首先,复旦在中国创建初期有独特贡献.上海发起组的创始成员中有两位复旦教师陈望道和邵力子.陈望道翻译了《宣言》,为党的创建直接提供了理论资源.邵力子是著名报人,为传播先进理论和苏俄境况提供了宣传平台.其次,我們看到科学与宣传的互动关系.复旦心理学院一度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学术殿堂,如杨贤江就为了更好地掌握青年心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专程来复旦心理学院学习心理学.此外,还有北京大学的阮永钊怀着类似目的进入复旦心理学院,成为该院首批学生.这些案例生动地还原了党初创时期先驱们利用科学传播主义的原生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重构早期党史.

二、抗战前复旦党组织概况

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遭破坏,但党在复旦的活动基本没有中断.大致说来,1927年以前,复旦党组织主要靠校内师生创建和传承,即党的力量呈内源性.大革命失败以后,校内组织已经全部被破坏,上级党组织及时从外地、外单位抽调力量到复旦,恢复组织,党的力量来源呈现外源性.因此,复旦地下党组织所属系统极为复杂,不同时期分别隶属各个组织系统,即使同一时期属同一组织,基于斗争需要也互不通气.

1928年1月,经陈望道介绍,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吴斐丹自汉口第二中山大学转学复旦大学,加入,兼青年团活动.吴斐丹与原上海大学的地下党员开始在复旦大学恢复组织.1928年前后,复旦成立党支部,吴斐丹任支书.成员有冯作友、党叔达、陈英(女)、李友芳、陶乾子、付俊仪、徐某等20多名.上级领导为闸北区委,复旦支部负责联系立达学院和劳动大学.1931年11月,吴斐丹被捕.1929年复旦陈昺德(1928年复旦毕业)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旋转为党员.迄今我们所知20世纪20年代复旦大学党的情况仅此而已.

复旦大学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小论文格式

大学论文网

大学论文题目

大学心理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结论:1949年以前复旦大学的党组织沿革与特点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复旦大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复旦大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