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服务社会论文范文资料 与大学服务社会实现机制文化为视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服务社会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3

《大学服务社会实现机制文化为视角》:这篇服务社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文化以教育为生命载体,文化的形成及延续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中国数千年超稳定农耕文化排斥科技创新,折射出大学文化中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以及对通过保障学术自由来达到探究真理、运用知识服务社会这一大学文化传统的漠视,使得大学长期疲于应付行政命令,而忽视真正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以文化创新为实现机制,培育服务社会的组织文化并加以制度化,促使大学和现代社会实现互动.

[关键词]大学文化服务社会学术自由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6-000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01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全方位、主动服务社会,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那么大学服务社会何以实现,推动和制约大学服务社会的机制是什么?英格尔斯(Alex Inkeles)通过对6个发展中国家的考察指出:思想和观念是衡量一个民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据此,本文试图从观念,主要是文化观念创新视角来探寻影响大学服务社会的机制问题,旨在推动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文化模式和教育功能

文化属于观念层面,概括来讲是特定社会中特有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观念”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的“观看”和“理解”,在西方15世纪就用该词来指代人们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认识,同时也意指事物和价值的理想类型(idea type),17世纪后也涉及构思过程.显然,观念只有实现社会化后才可以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1].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对其解释纷繁驳杂.其中,文化和教育之间有无联系?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文化(culture)本意是培育、教养之意,这是最典型的本义,即文化须由教育产生,文化的形成及延续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文化既然是某一群体创造出来并具有共享意义的体系,那么任何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传播,从而形成群体观念,实现社会共享,成为特定的价值体系.文化以教育为生命载体,在教育的传承中吐故纳新.文化通过教育作用影响个体,从而得以传递;教育按社会要求将文化作用于人,通过人作用于社会,延续文化.康德曾在《论教育》中指出,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生命,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因此教育担当文化的生命机制作用[2].世界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耕时代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信息时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从原始部落游牧文化到农耕时代文化阶段就已基本停滞,并延续了数千年.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体制对摄取外来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对于社会变革加以抵制,形成铁板一块的超稳定的文化定式.中国科举制也许是复制中国超稳定的农耕时代文化的重要因素.科举制作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严格设定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内容,不容许对经典加以发挥和创新.科举制把读书设计为“读书→考试→文凭→官职→俸禄→光宗耀祖”这样一个价值链,由此形成复制皇权的官本位文化体系,读书做官思想成了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中国两千年来的文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韦伯就曾论述过儒家*对中国走向现代性的障碍.儒家教育虽然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面对世俗生活,但却几乎全部以个人修养和政治为取向.表现在:一方面它以陶冶生活态度为目的,主要塑造一种君子理想,培养完美人格;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晧首穷经、入世为官为最高人生抱负.现实当中,高校教师仍存在“官本位”情节,他们向往的成长之路基本和官本位情结有关,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潜心学术获得“一官半职”,这切合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心理;二是借助政府的学术收购政策,争取获得更多的高层次学术奖励,获得更多的科研基金,如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科学技术荣誉等等,以此提升自己的市场身价;三是通过走上仕途,为获取更多学术荣誉创造机会,“先做官、再做院士”[3].这种对于知识分子心态的描述,实际上折射出大学文化中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中国的大学已经进入工业时代,甚至是后工业时代,大学的文化观念却停留在封建农耕社会,没有转移到服务现代社会的中心上来.哈瑞·刘易斯(Lewis Harry)在哈佛学院任教30多年,2006年退休后出版《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哈佛大学在追求卓越中,丢失了大学最为宝贵的灵魂.刘易斯认为,哈佛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忘记了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选择性很强的制度,通过层层考试来进行选拔.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强调向重工业倾斜.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国家干部,1956年政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就业分配制度.教育质量最终要通过检验毕业生是否已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技能来判断.由此中国大学生当中本已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得到了强化,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教育的目的明确定位于“做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了获取仕途升迁、获得权利的必要手段.

这种崇尚权利和社会地位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大学中主要体现为“行政本位”,行政权力操控学术委员会是普遍现象.在管理制度上基本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部门设置基准实行行政化、标准化管理,设置科长、处长等等职级.这种制度安排往往形成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打压.科层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导致大学更多按照上级领导指示而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办学.一般来说,学术权力是学者团体对学术机构和学术事务所持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载体是教授群.由于中国缺乏教授治教的传统,长期处于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之下,行政命令又下移到大学的科层管理当中,造成教授群的学术权力长期屈服于行政权力之下.甚至教授群本身就是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致使大学文化逐渐走向庸俗化,失去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根基.

二、大学文化传统及其内核

大学文化的内核是什么?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经典的论述.作为存在了上千年的社会机构之一的大学,阿什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说明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他认为大学自身具有文化传统,这可以从不同的大学理念中得以窥见;而正是这种文化传统本身界定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实现机制.而在纽曼(John Henry Newman)那里,大学被看作是一个教学机构,是由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由探索各种知识的场所.在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理念中,大学是带有研究性质的高等学术机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题.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承认追求科学和学术是大学的任务,但又指出大学不能不分是非,丧失行事的标准.他认为大学在忙于社会服务的狂热氛围下,文化是不能繁荣的,所以强调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无尽的 .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从永恒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认为大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知识、生命、世界或真理的全貌.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则认为大学是一个社团,它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目的是追求真理.克尔(Clark Kerr)认为现代大学是多元巨型大学(multiversity),具有多种功能,历史上任何高深学问机构都无法和之匹敌.它不仅保存、传播和拷问永恒真理,探索新知识,还要服务于不断进步的文明社会;它没有一个唯一的灵魂,但是其成员都为真理而奉献.由上述论述可见,不论是偏于认识论,还是偏于政治论,乃至偏于永恒主义抑或是实用主义,这些高等教育哲学都把探究真理作为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因此,追求真理应当成为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大学发展历史也表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必须恪守自由原则和科学态度,具有理性精神和批评意识,其中“学术自由”始终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要前提.大学虽然已经超越了“ 塔”,但学术自由仍是处理大学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因此也是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核.

服务社会论文参考资料:

汽车营销和服务论文

社会语言学论文

药学服务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结论:大学服务社会实现机制文化为视角为适合服务社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服务社会的名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