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孔子论文范文资料 与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现实意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孔子范文 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2024-04-13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现实意义》:该文是关于孔子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建立了一套以“仁”“礼”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体系,他注重“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等,提出了“立志”、“克己”、“中庸”、“改过”等德育方法,强调要“内省”和“力行”等.本文旨在以《论语》为原始材料,通过对孔子道德教育形成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对孔子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发现这些思想对于我国今天实施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德育思想内容;德育方法;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渊博的学问家、政治活动家和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首先必须分析一下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社會正发生着如下变化: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农业、工商业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在悄然变化着.在孔子生前,鲁国实行“初税亩”制,承认土地为某一宗族所有,甚至为某一个人所有,这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晚周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这表明当时的工商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成长,在那个时期社会购买力已经有一定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二)社会政治局面的动荡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公元前546年,即孔子出生后5、6年,晋、楚两大国在宋国召开了弭兵大会.自此以后,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少了,而各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权臣间或者强大氏族之间的你吞我杀却多了起来.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君、宗分野原则逐渐失去了对贵族的约束力,君统内部、君统与宗统之间,无不围绕着权力和财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春秋公族政治从鼎盛走向衰落,从分权走向集权.

(三)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随着春秋时期经济的下移和政治的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学术也逐渐下移,学术的下移加速了官学的衰废,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学术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倾向:诸如,认为统治者必须兼具高贵的出生和合格的智能和美德,才能使他当之无愧地承担十分重要的统治任务;又如,认为应当训练一个受教育的非世袭官吏阶级,充当统治者的顾问,打破任职受出生背景的限制;再如,强调社会和谐和大一统的共同理想,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统一,也包括思想意识和文化的统一,同时它也为和平、好政府和社会福利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分析及评价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以“仁”“礼”为核心,是孔子所强调的两个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仁”是对他人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是道德内在的情感准则,“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道德外在的情感准则.当然,“仁”与“礼”又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的德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仁

“仁者,爱人”.“爱人”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本质要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轨的时期,孔子划时代地提出了“爱人”的教育思想.在孔子看来,只要怀有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就能很好地协调各种矛盾,社会即可安定太平.孔子倾尽毕生心血培养的君子型人格更是以仁的教育为核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孔子仁爱道德规范的最高要求,由此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是超出了阶级的范畴的,具有亲民性.他的“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更是比资产阶级*思想家早提出两千多年.

(二)礼

“礼”的本意原指原始社会祭神求福的一种仪式,是一种风俗习惯,到了夏商周的奴隶制时代,对这种原始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成为奴隶主阶级内部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貌仪节等.孔子所讲的“礼”是从属于“仁”的,“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修“礼”是个人修身治国所必不可少的品德,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在各个方面都要合于“礼”,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既要广泛的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把学到的内容用礼法加以统御.

(三)义

孔子所提倡的“义”,是指一个人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道德原则.孔子所谓的“义”并不是与“利”相对相冲的,不是说追求了“义”就没有了“利”,而是应该见义勇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从之”,孔子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个人利益追求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也强调了求利行为的正当性,但是又要求人们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只顾一己私利,而应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他认为义不仅能引导人们走向正道,也能遏止人们误入歧途.

(四)孝悌

“孝”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道,这是他的德育思想在家庭道德规范方面的主要内容.“君子务本,本立而生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之道是作为人生存的根本之道,凡是能尽孝悌之道的人,必会遵循社会的各种规则和秩序,不会犯上作乱和危害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孔子的孝悌之道是从爱父母兄弟到人民大众,从骨肉亲情引向社会政治统治的大融合.

(五)忠恕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不仅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体现,也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推行仁德的基本方法.孔子多次讲到忠:对人要“忠告”“忠诲”“与人忠”,对事业要“行之以忠”.“民无信不立”,不讲忠信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人要忠诚老实、真诚.“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的忠恕之道还强调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是一种移情的体现,也是实现“仁”的途径.

孔子论文参考资料:

有关孔子的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论文

结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现实意义为关于孔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孔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