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知行合一论文范文资料 与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知行合一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3

《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20世纪90年代,经典诵读成为一股影响中小学教育的潮流.当前,“读经运动”已由民间运动走向政策,成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一般认为,经典诵读具有文化熏陶、智能训练和人格完善三大功能.[1]从学校教育出发,可能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经典诵读如何完整地发挥三大功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切实效果?尤其是人格完善的功能如何实现?经典承载的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传统精神如何为学生所理解、认同、践履、笃行?笔者调研发现,经典诵读只有经过理解记诵、学问思辨、自我省察和事上磨练四个阶段,才会“化德性为力量”,对学生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

一、理解记诵

南怀瑾先生曾说:记诵是旧教育常用的方式,在旧教育的理论上“有一种‘反刍’的妙用”,“因为从童年脑力健全、思想纯洁时开始注入这些经书诗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够,但一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经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嚼,自然而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2].记忆反刍常被用来支持无理解记忆,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无需理解.的确,背诵经典对于儿童心智训练、记忆增强有积极作用.但不求甚解的记忆弊大于利.笔者曾跟踪过一些小学时接受过经典背诵教育的孩子,发现他们到了初中就因为缺乏“反刍”的寻回学习环境,因为没有及时而反复的回顾,所学的经典自然被遗忘了.可见,死记硬背的教育、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惰性,甚至走向反教育.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年级本背诵《大学》,尚能完成;二年级本背诵《中庸》,就会被诸多“子曰”弄得头昏脑胀,难以继续进行.同样,《千字文》等经典也因其文字古奥,文意跳跃而让小学生大为挠头.

当前,背诵经典影响儿童心智的实证研究相对空白,但来自第二语言习得专业的研究可供参考.一些研究表明:熟读背诵外语课文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3]同样,理解记诵相对于机械记忆会发挥更好的智力训练功能.理解记诵使得经典所蕴含的多种信息,如文字符号、故事、史实等激活学生的头脑,在大脑中建立更为活跃的神经联系.访谈也表明,学生更喜欢理解记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很枯燥无味的,但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来背就容易一些.”“刚开始有点难,老师讲解后就易懂了.”在某些学校,每周通过开设一节经典讲解课,使记诵和理解交替进行,学生经过“感知记诵——教师讲解——理解记诵”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可见,要让经典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抛弃对其死记硬背的膜拜态度,强调理解记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自学感知,之后讲解,最后理解记诵.记诵的材料需精选经典,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诸子百家为辅,次序则可以如朱熹之设想,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4];无需整本记忆,可以选择圈画最精彩词句,供学生记诵.

二、学问思辨

经典所承载的道德价值需要道德主体将抽象的精神和当前社会、个人生活产生联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才能“笃行”.针对经典承载的价值观念进行学问思辨,能推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由浅层而深层、由抽象而具体、由零碎而整体的转变.王阳明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进行学问思辨,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个人体察提出问题.之后,师生合作条分缕析,解疑释惑,以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笃实之知.

笔者收集了一所学校“知行合一国学班”学生的学习心得.从中可以看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精神的智慧,和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故事讲道理,非常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如“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就引发了学生多方面的理解:“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地位、财富、学历不如自已而瞧不起他,或者不把他的话语当一回事,更不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的言论都认为是对的.”“不论是什么人,都能让我们学到东西,而有些很有知识的人或工作很好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不能盲从.”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是一致的、兼容的.

“知行合一国学班”还创设了一条师生直接交流、对话的渠道.学生们真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了诸多困惑,涉及到交友、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思想认识等多个方面.如有的学生思考:真正的成功,到底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还是拥有一颗仁德的心呢?乔布斯是否是君子呢?学生通过反思性学习,将国学经典和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利用儒家经典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生活实践进行反思,在师生论道对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儒家精神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自我省察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克己省察,注重道德主体对个人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正.当前,使用功过格来要求学生反省一日得失比较常见.某校每晚要求学生花十分钟写功过格,围绕“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进行自我反省.笔者收集了此校五到八年级学生书写的323份功过格,并围绕功过格的使用对相关师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教师对于功过格的作用多持肯定态度.

“学生不需写太多字,这是一种倾诉的方式,对话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是完成任来.老师的评语也很能鼓励学生,如‘老师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你’,并不像改作文的评语.”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明确表示喜欢和非常喜欢写功过格的比例为61.9%,但对于书写功过格的态度差异较大,一些学生说,“功过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功过格没有存在的意义,写来写去每周都是那几件事”;还有一些同学则表示,“一开始做好事是为了写功过格,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会帮助身边同学”.

从学生提交的功过格来看,“日行一善”完成情况相对比较好,周一至周五出现频次较多的善事为:“捡垃圾”“借东西给同学”“关水龙头”“扶摔倒的同学”等;“三省吾身”栏,学生主要反省自己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过失,如学习不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马虎、迟到、看书少、上课表现不好等.

知行合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知行合一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