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论文范文资料 与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看货币政策超常规宽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菲利普斯曲线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8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看货币政策超常规宽松》:本文关于菲利普斯曲线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菲利普斯曲线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和现实情况出现过较大差异,但通过不断的理论修正,该曲线总体上较好地反映了就业率、通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取舍关系.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过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再度失灵.这次失灵一方面为就业和通胀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带来新挑战,另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施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政策;超常规宽松;量化宽松;安倍经济学;失业率;通胀率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17-04

由菲利普斯曲线(以下简称曲线)给出的通胀率和增长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历来是宏观调控所要遵循的基本约束条件.宏观调控要尽可能实现高增长和低通胀,但曲线告诉我们,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相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调控效果尤为显著,更应关注通胀目标的实现.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甚至主张货币政策应盯住货币发行量或者通胀率作为唯一目标[1].但是,以美联储量化宽松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为标志,为刺激经济回升,货币总量已远远突破了常规.我们不能不提出问题:在货币环境超常规宽松的环境下,曲线是面临失灵还是将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和此紧密相关的问题是,如果曲线失灵,是否意味着宏观调控措施有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宏观调控目标有了新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一、菲利普斯曲线对历史趋势的反映

理解现实和预测未来的第一步往往是回顾历史.菲利普斯曲线从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已长达半个多世纪.其间,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现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后凯恩斯主义等新古典主义倾向的流派不断涌现,对传统凯恩斯主义推崇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形成挑战.在经济现实方面,经过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80年 达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和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化改革,以及随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等传统的政策手段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和现实的推动下,曲线历经修补和完善,大大深化了关于通胀和增长就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已有的认识成果对于理解此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宽松货币政策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因此,首先需要对曲线产生以来的历史进行回顾.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上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黄金时代”,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较充分就业和较低通胀.由于马歇尔计划等政府主导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对刺激战后复苏功不可没,凯恩斯主义倍受推崇.因此,当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物价涨幅和就业率存在反比关系并绘成曲线后,经济学家们首先注意到了曲线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注解意义.例如,萨繆尔森和索罗就认为,曲线实质上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宏观调控目标组合菜单.付出承受更高通胀的代价,就可以换来更快经济增长的回报.只要做好成本—收益分析,宏观调控大有可为[2].

菲利普斯的原创研究采用了1861—1957年英国的数据.随后的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曲线在20世纪60年代依然成立.比较典型的是图1给出的根据1960—1969年美国的数据拟合的曲线.图1显示,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双曲线函数关系,即它们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种函数关系一方面意味着,两者成反比,即失业率越低,通胀越高,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失业率降低同等数量需要付出的通胀代价不同.例如,图1中,失业率从6%降低1个百分点到5%,通胀率大约提高0.5个百分点就够了.但当失业率再降低1个百分点到4%,通胀率就需要上升1.25个百分点.

正因为如此,当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而刺激经济的措施又难以见效时,最初的反映不是认为曲线失灵,而是认为刺激的力度不够.管理者们相信,只要采取更加扩张性的政策,容忍更高的通胀,经济衰退的趋势最终将被扭转.但这样做不仅没能把失业率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金时代的水平,通胀率却不断高涨,滞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70年代和60年代相比,美国的通胀率从平均2.5%提高到7%,失业率却不降反升,从4%升至6%以上.

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认为,增加货币供给,会推高工资水平,诱导劳动者出卖更多劳动力.于是失业率下降,产量增加,短期曲线呈现图1的形式.但由于理性预期,劳动者不久会意识到物价上涨将抵消名义工资上涨,扣除物价的实际工资并没有增加,他们愿意提供的劳动力就会回归到一个固定的水平.这个水平所对应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3].因此,长期曲线呈现为图2中的直线,直线和横轴的交点就是自然失业率所处的位置.引入长期曲线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反常现象.石油危机对经济是一次负休克,自然失业率从先前的4%增加到6%以上.放松货币政策,短期曲线从图2中的位置A推高到位置B,通胀率加快,但失业率仍然难以回落到自然失业率以下.

根据他们的理论,在通胀率居高不下时,需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把失业率推到自然失业率之上,并保持足够长时间,直到扭转全社会对物价上涨的预期,通胀率才能回落.20世纪80年代初,在时任主席保罗·沃尔克的领导下,美联储对货币主义理论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践.美联储严格控制货币总量,把利率维持在高位,在失业率不断攀升、经济明显衰退时,仍然不顾各方反对,继续实行紧缩政策.最终,通胀率在几年后重新回到了2%左右的水平.这段历史可以用图3表示.图3是曲线的差分形式,因为纵轴表示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也就是这个变量的差分.从图3可以看出,当失业率从自然失业率6%上升到7%并保持1年,通胀率下降1个百分点.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通胀率已达到7.5%高位的情况下,美联储为了把通胀降回到石油危机前2.5%的水平,不得不坚持了5年以上的紧缩期.

曲线演变到图3的形式,已经可以涵盖宏观经济学关于总需求的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大都可以划入新古典和凯恩斯主义两大阵营.如果图3中通胀变动和失业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比较陡峭,即两者关系直线的斜率较大,则体现新古典主义的倾向.这时货币政策主要带来价格效应,而不是产量或就业效应.相反,当两者的函数关系较平缓或斜率较小,则体现凯恩斯主义倾向,表明货币政策能够不引发物价大幅上涨就明显促进就业或经济增长.因此,变动图3函数关系的斜率,并结合形形色色的总需求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就业和通胀历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论文参考资料:

俄狄浦斯王论文

小福尔摩斯杂志

普惠金融论文

普刊论文发表

普刊

结论: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看货币政策超常规宽松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菲利普斯曲线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