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质素论文范文资料 与民族性·世界性·人类性莫言小核心质素和诗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质素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31

《民族性·世界性·人类性莫言小核心质素和诗学》: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质素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格局中呈现民族特性及其世界意义,成为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莫言的小说以其对民族经验和世界性、人类性关系的独到把握,为我们思考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很好的个案.在人类性基础上张扬民族性,使莫言具有了世界性声誉和影响力,也成为东方文化的全新传播者.而其前后期的诗学转向,内蕴着作家文化重构的信心和主体自觉的全新向度.艺术创新离不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莫言诗学转型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莫言;民族性;世界性;人类性;诗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99—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格局中呈现民族特性及其世界意义,成为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莫言作为当下汉语文学写作的佼佼者,同时也是东方文化以及民族性传播的集中代表,在创作中如何处理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前后期创作的转型能够呈现出何种向度的主体自觉?这种主体性的自觉对于莫言乃至于当下的中国文学来说,又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这些问题在当下的文化时空中都有深入思考的必要.

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交集:人类性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场域中,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力非同寻常,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百年孤独》不仅震撼了拉丁美洲,也深深引发了中国作家的群体性焦虑.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中国现代文化的弱势境况被再次反衬出来,这种心灵阵痛对中国作家而言既是暂时的,也是深远的.一时间,民族性写作异军突起,莫言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作生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矛盾及纠葛成为一代中国作家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也成为他们文学写作的内在动力和无法克服的软肋.80年代中后期寻根文学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这种心智能量尖锐冲突的一次集体性爆发.张扬民族性的群体无意识被彰显出来,既然“凡是世界的,必然是民族的”,那么反之亦然:“凡是民族的,也必然是世界的.”在寻根文学运动的热潮中产生了一大批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阿城、郑义、韩少功、王安忆、莫言等人的探索性写作,将当代文学从之前的过于关注现实和当下社会问题的格局中,带入了更为深远的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回望及反思中.尽管在文学意识、美学风格和价值诉求等方面,寻根文学表现出内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对民族性的重审是为了探索走向世界之路.近代以来,被迫“开眼看世界”的中华民族始终都要面对如何融入世界的问题,历经政治历史的沧桑巨变,寻根文学作家们尝试解决这个历史留下的难题.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旦“富有民族特色的表达被符号化”之后,难免会成为当代文学的包袱和负担,甚至会将文学引向偏执、狭隘的歧途,那么,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具有相交的可能?如果存在交集,这二者之间的重叠处究竟何在?

事实上,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无国界的.“国界”意味着地理上的祖国以及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国界”则意味着作家对人类性困境和精神难题的思考,是超越家国意识和种族范畴的价值认同.“在人类文化观之下,没有异己文化,都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的时间性(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空间性(民族和地域),都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重合交集之处应该是人类性.“人类性”指的是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它兼具人道、人文、人性等多重内涵.伟大的作家应该用凌云健笔去描绘关于自己的时代、关于人类心灵复杂历程的真实状况,在他们的笔下,我们不仅看到了有关生命存在的本质,而且能够共同体验人性的需要、痛苦和希望,去面对人类性的难题.一部作品,不管他如何伟大,如果他的思想性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揭示不具有人类性的思想感情,那么肯定不会有吸引力.历史早已证明,民族性的文化元素不一定具有世界性的内涵,而世界性的文化心灵则必然深深植根于民族性的土壤之中.鲁迅曾在这方面有过经典的譬喻,不能说“国粹”就好,关键要看其内容的构成是精华还是糟粕.同样,伟大的作家必须要找到开启自己人物心灵的钥匙,在波谲云诡的世事变迁中去书写生存的多重样态,唯有人性及人类命运才是其文学真正的创作主题.

莫言作为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将民族性和世界性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他赞赏艾略特的这段话:“任何一位在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家都应具备这两种特性——突发地表现出来的地方色彩和作品的自在的普遍意义等”,他也认同福克纳的写作艺术,试图“在当前的时代中寻找某种联系过去的东西,一种连绵不断的人类价值的纽带”.诺贝尔文学奖的收获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巨大肯定,某种程度上而言,莫言已经成为当下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如前所述,既然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交集是人类性,那么在莫言的作品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其前后期的小说创作存在着诗学上的转型,这种“撤退”显然具有深层的涵义,深入思考其艺术创新力和民族性的关系,对当代中国文学确立自身的文学品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莫言小说的核心质素及诗学转型

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出版后,得到文艺界的好评.主人公黑孩那难以言表的压抑和怅惘,反映了弱小者心灵的深切苦痛,隐喻了潜意识中不可遏止的人性 .《红高粱》进一步彰显出莫言创作的个性和雄心,他尝试以恣肆磅礴的艺术想象力去重新形塑中国民间的文化精神,“在长时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主人公戴凤莲临死前的那段告白,堪称是那个无个性时代中最有灵魂冲击力的声音:“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我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这种对人性自由和生命活力的大胆追求,使莫言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批判,达到了“人性”书写的高度.同时,他也为“五四”以来新文学叙事中的“乡土世界”增加了新的美学内涵——乡土世界中虽然不乏灾难和痛苦、奴役和不幸,但那里也同时涌动着野性气质和狂欢精神!张新颖认为:“齐东野语的传统在这些年是被压抑的,但在民间没有中断过,而莫言是重新唤起了这样一种民间叙事.”故乡大地上那些质朴、自在的生命如何在强大的历史风云中流徙、遗存,成为莫言最关注并依赖的创作之源,对这种文学探索,他有自己的坚持和自信,在一次同王尧的对谈中,莫言这样定位自己的创作状态:“我能不断地写作,没有枯竭之感,农村生活二十年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后来当兵入伍,到了北京,上了军艺、鲁迅文学院,接触了西方的小说和理论,它起到了发现自我的作用.前面你说过要我给自己定位,我大言不惭地说:在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中,如果列举前十五名,我应该榜上有名.”事实也是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莫言的确是个性非常突出的作家之一.

质素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民族性·世界性·人类性莫言小核心质素和诗学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质素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素养和素质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