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诺邓历久弥新论文范文资料 与诺邓历久弥新千年白族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诺邓历久弥新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5

《诺邓历久弥新千年白族村》:该文是关于诺邓历久弥新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井水中弥散着乡愁

我小心翼翼地走下井房里的木梯,躬下身子从一块厚实的木梁下穿到一口井边,用手指沾了一些井水放进嘴里尝.

我尝的是滇西北云龙县诺邓村口的“诺邓井”水.井水有我们平时吃的盐的味道,但比平时吃盐的口味稍微咸了些,有一种说不出的香气.

“诺邓井”房现在是一个盐文化博物馆,两个井口都用木条护栏半封着,旁边墙上的图文介绍,让来人直截了当地知道这是两千多年前挖掘出来的盐井,有着21米深,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井下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诺邓盐井在历史上同属于滇西四大盐井(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之一,但年代比其他盐井早,自汉代就开始开采,至今历两千余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火腿”等近年来,诺邓在春风中散发着的香气也早已穿透千山万水,飘进千家万户人的心里.

在陌生的地方,正午是很难辨别方向的时候,盐井在下,村庄在上,过了盐井旁边的小河,我跟朋友们就踏上了诺邓村的石阶.这是一个没被现代化侵蚀的村子,依山而建的一百多座房屋错落有致,逐层而上,土木瓦房始终保留着它们古代民居院落的原始风貌,目光从前一家的房顶上掠过,就自然地进入下一家的院子.和村口流淌的小河一样,村子里的土墙都是红褐色的,掩映在青翠的古木中,显得无比静谧清爽.把头向后仰,村庄的背景是蔚蓝的天空,像是建在天上的世外桃源,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我想如果是在云雾缭绕的时候来看诺邓古村,一定有海市蜃楼般的美幻感.

村中红砂石板一块一块往上铺,铺出一条一条向上的小道,有一条较陡峭的梯形石板小道就是过去的台梯集市,阶台如梯,我们每迈上三五个台阶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想想过去村民在石阶两旁做生意,无疑是艰难的.诺邓山高坡陡,村中平坦之地极少,人们很多时候得随着地理位置安排或进行和生产生活有关的事情,受地形限制,肉铺就设在石阶两边,传说曾有豹子晚间偷吃肉食从石阶上滚到谷底致死,可见诺邓人在此经营需要多么的小心谨慎.

有马驮着货物下来,我们便让到石阶边的水井边.水井也是红砂石板砌成,石板上有少量的青苔,旁边有藤蔓蔓延下来.虽为坡地,村中水源也是充沛,井不深,中午无人汲水,井水已满得溢出井口,但清澈见底.看到井旁石板上有水瓢供人汲水,我们便舀了喝,此时走得正是 ,胃里一下进入清冽甘甜的水,便觉身心清凉,舒畅无比.

村民长期以煮盐为生,这让我们还能在村中见到白花花的盐.一个挂满火腿的古民居门外,土灶和大锅还在共同进行卤水煮盐的故事,煮好的散盐放在大锅上一个圆形篾篓里,渗出的盐水凝结在篾篓外边,像顽固不化的冰川.砌灶煮盐,是诺邓村民千百年来的习惯,过去是生活所迫,现今服务范围已经缩小,只是一个杯子大的筒子盐,已经作为代表村庄的一种小型旅游特产摆放在门里门外,让我等往来者触摸一个村庄历史的同时,深刻感受她厚重的盐文化.洁白小巧的筒子盐,不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是生活必需品,但也勾起了我等久远的记忆.80年代,我们吃的盐就是50市斤重的一坨坨筒子盐.那种筒子盐很硬实,直接捆上绳子用背板背也不会散开,父母背回家就用锤子或柴刀敲开,再用石头做的盐臼捣碎食用.除了在一日三餐中的重要性,它们在生产生活中也具备着很重要的作用.冬天有时候我们感冒鼻塞得不行,父亲就把一小块盐丢进火塘里,再烧两个干辣椒,盐块烧得通红了就用火钳夹出来,和烧辣椒一起放进他的土陶茶罐里煮盐茶给我们喝.而我们偶尔上山回来腿疼,母亲也用同样的方式,把烧红的盐块和艾草一同放进水盆里让我们泡脚.更多时候,我们看着盘子里用筒子盐腌制的咸鸭蛋和泡菜,馋得口水直流.那些盐在生产生活中所散发出的香气,成为我们忘不掉的记忆.

白族古建筑保存完好

从一家老宅院出来,再走进一家老宅院,诺邓的古民居不停地吸引我们的脚步.虽然都有久远的历史,但每一个院落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

有个院子一踏进就见到红砂石砌的花坛里盛开着的大丽花,还有几种不知名的菊科小花,金边兰从高高的花坛一直垂到地面的石板上.碧绿的叶子旁边,是晒着红色豆子的簸箕,红豆中掺了一部分黄豆,色彩分明,自然中透着一种生活情趣.老人坐在左边的门墩上抠着苞谷,右边光滑的门墩中有一个小碗般的浅窝.门栏迎来送往了千年时光,已经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凹下去的木头纹络中,一个天生的树钉子顽固地坚守它的坚韧.这是一座“五滴水四合院”,虽然同为白族村落,和我家乡的有些不同.我家乡的院子大都比较大,即便是“四合五天井”,其中最大的天井—院子的面积也是方方正正的三间房大,能晾晒粮食作物,能做麦谷打场,还能摆十来张八仙桌,充分具备生产生活功能.而这座四合院的天井只有一间房大,除了堂屋前的部分,其余都被遮挡住了.虽是阳光强烈的时候,但能照进天井里的阳光并不多,从天井望出去,每一方都是四层瓦檐.这是充分利用白族民居特点的一种建筑方式,正房的基础比其他三座房高一些,不在同一平面上,房檐就自然錯开穿插了,错综而不复杂.从健康角度来讲,这种“五滴水四合院”采光不足,有些暗.由于地势的原因,整个村子高低海拔相差数百米,地势不平整,房屋自然没有我们住惯了的宽敞明亮,这也充分展示了房屋结构的紧凑严密性和古人的智慧.房门里走出来招呼我们的是穿现代简便服装的老奶奶,但望着屋檐上被阳光照亮的青草,我忽然希望还有一个穿着民族服装、手捧书卷的女子住在里面.你想,在一个有雨的日子里,一边念着书本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的语句,一边看雨滴滴答答一点一点落到这栋房屋房顶的瓦片上,然后聚成一小股水跌落下来,落到另一栋房子的瓦片上,再以同样的方式回到这栋房子的瓦片上,再继续以同样的方式落到另一栋房子的瓦片上,最后才跌落到天井里.这个过程里,雨水随着转换位置而不断增大,坐在最低的房檐下看雨,水以帘幕的形式艺术地从一个不大的四方天空里一层一层下落到地面,溅起一池水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另一个院落一进四院,踏上几台石阶,一扇雕刻着岁月的大门进去以后,除了正面开着大门的院落,左右边的通道也能各进一个院落.进入正面的院落,又能看到通向另一院落的门.这就是村中有名的“贡爷院”,因旧时世代均为贡生而得名,也是诺邓村中最大的院落.“贡爷院”大门敞开,进门就遇到马厩、马鞍、柴垛、兰草、灯笼花.和其他院落一样,房屋的墙壁和柱子椽子都被炊烟熏黑了,泛着一种原始而亲切的炊烟味道.不同的是前堂有屋梁焚烧痕迹,让我觉得诧异.在我的家乡,白族很少在家里留有焚烧痕迹的物件,也不把燃烧过的柴禾捡回家.经主人介绍,我便知道院落为清代中期遗留下来,院中无人在家时大楼莫名其妙失火,但又仅焚毁一梁即自灭.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道理,白族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因火失得蹊跷,贡生家自省自检,改过迁善,以保家宅安宁,久而久之,成为了诺邓古村景观——贡爷家风.牌匾介绍说“该贡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同样地,我们都应该有此心怀.

诺邓历久弥新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诺邓历久弥新千年白族村为适合诺邓历久弥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日久弥新和历久弥新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