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泉台论文范文资料 与泉台民间宫庙建筑的文化传承和交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泉台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2

《泉台民间宫庙建筑的文化传承和交流》:这篇泉台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泉州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台湾在设府之前,一直隶属于泉州府.泉台两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泉台两地渊源

大约从两宋时开始,大陆向台湾移民,但人数甚少.明中叶以后,移居澎湖、台湾者逐渐增多,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适逢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遂在泉州、漳州招纳灾民数万人,许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将这些灾民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至此,大陆居民的迁台活动由分散无组织的民间行为转为由官府组织的有计划地向台湾大量移民.郑成功克荷复台后,清廷为在经济上困死郑氏政权,实行“禁海”“迁界”政策,把各省沿海30里居民一律迁居内地,并禁止船只出海,在沿海地区发兵戍守,使泉州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者众多.郑成功在台湾一方面实行军屯,一方面招徕泉州、漳州等地的沿海失业、失地流民,向他们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鼓励流民到台湾垦荒,使泉州再次出现迁台.康熙、雍正年间,清廷收复台湾,开放海禁,闽台两地实现通航对渡,泉州向台湾的移民出现了第三次.“台湾之人,漳、泉为多,约占十之六七.”(连横:《台湾通史》)1926年台湾人口调查表明:全台湾汉族人口3751600人,祖籍福建者有310余万,占80%,其中,泉州府籍占44.8%.1984年台湾当局公布的台湾省人口数字再次表明,福建籍人仍占台湾人口82.5%,其中44.8%是泉籍移民.

台湾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宝岛”,台湾海峡素有“黑水沟”之称:“台湾僻在东南隅,地势最下,其去中州最远等春频旱,秋频潦等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自府治直抵诸罗之半线,气候亦与台邑等.半线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烟瘴愈厉,人民鲜至.”(蒋毓英:《台湾府志》)东渡台湾的船只在海上航行遇台风或触礁沉没者时有发生.入台者即使顺利到达目的地,也不一定可以生存得下去.气候恶劣、瘴气横溢、瘟疫流行、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移民的生命;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而身亡者亦不在少数;至台移民又因来源地不同而有地域之分,常为各自的利益发生械斗,因此丧生的又不知有多少.闽南有俗谚“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反映出渡台的艰辛路程.早期移民为祈求平安,便随身携带家乡的香火或神像等,一旦平安抵达,皆认为是有赖神明庇佑,在台湾安定之后,就在聚居地建筑庙宇供奉这些神灵.

两地民间信仰与寺庙建筑

台湾民间信仰的神祗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由福建尤其是泉州移民携带入台的.可以说泉州有什么样的庙宇,台湾几乎也有.据台湾当局1994年5月30日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台民间信仰的神灵共有300种,其中80%是由福建“分灵”过台的.“分灵”包括“分身”与“分香”两种形式,它贯穿于闽人向台湾移民的始终,不管是产生于福建地方的神祗,如妈祖、保生大帝等,还是观音、关帝等全国性的信仰都是从福建传去的.现列部分由泉州移民传入或建立的宫观寺庙如下:

1 龙山寺:龙山寺供奉观世音菩萨,是、南安、惠安三邑籍居民入台后带去的信仰,由安海龙山寺分灵至台.据说,台湾有龙山寺440余座,系由安海龙山寺分香.台湾较为出名的龙山寺有五座,即台南龙山寺、艋胛龙山寺、凤山龙山寺、鹿港龙山寺、淡水龙山寺.台南龙山寺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乾隆年间重修;艋胛龙山寺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此寺为艋胛地区的信仰中心;高雄凤山龙山寺创建于清乾隆年间;鹿港龙山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迁址重建;淡水龙山寺据传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

2 艋胛清水岩: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奉祀清水祖师陈昭应.为福建安溪移民之主要守护庙.

3 景美集应庙: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供奉保仪尊王张巡和保仪大夫许远,俗称虺公.保仪尊王是福建安溪高、张、林三大姓的保护神,这三大姓的安溪人移民至台安顿就绪后,就筹建集应庙供奉保仪尊王.

4 顶泰山岩:始建于清乾隆年问,主要是供奉安溪移民所崇敬的显应祖师,显应祖师为宋代福建永春的得道高僧,传说为乡梓祈雨消灾,圆寂后被尊奉为显应祖师.人们建泰山寺祀之,台北的泰山岩沿用其名.

5 元清观:创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泉州旧温陵七县移民捐建,故前殿悬有“温陵福地”匾.位于彰化,是台湾罕见的以观为名的道教庙宇.

6 南鲲鯓代天府: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从泉郡富美宫分香的,主要供奉王爷,为台湾地区的王爷总庙.

7 鹿港凤山寺:始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供奉广泽尊王.由南安分香而至.“南安之有郭圣王,自闽通文中始也.溯其生而神异,十岁时蜕化于郭山;其后灭汤贼、逐岛倭、驱吕寇、救火皇宫,着灵于有宋.是以朝廷敕建‘威镇庙’,累封‘广泽尊王’等由是奉香火以东渡,塑神像于鹿溪,降乩治病,起死回生.”(刘枝万:《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闽南人迁居台湾后,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往往以籍贯或故乡地名来命名所移居的村镇,亦在新居村落建筑与祖居地相同式样的房屋.连其所建的寺庙名称和建筑格式也均类同于祖居地.

两地的建筑文化传承与交流

泉台两地在民间信仰方面、宫观寺庙的建筑名称、建筑形式等方面大多一致.台湾寺庙宫观的修筑过程中,处处可见泉州的影子.台湾早期建筑中的木、石、泥水工匠,大多数是从福建闽南,特别是泉州、漳州延聘至台施工的.更有甚者,建筑材料也常从福建泉州运至台湾.

一、建筑工匠

一栋建筑物一般由大木匠师、小木匠、石匠、泥水匠、彩绘、剪粘等几种工匠师来完成其营建工作.

1 大木匠师

大木匠师在闽南传统建筑中既是创作者,又是营建者,是整栋建筑的领头人、总设计师和工程师.建筑过程中是以大木匠师为主来规定该建筑构造的统一尺寸.早期台湾最出名的大木匠师是来自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崇武溪底乡,时称溪底派,溪底派最为人熟知的是王益顺.王益顺的先祖因曾修建泉州开元寺,成为福建最出名的木匠帮.1919年受邀到台参与台北龙山寺改筑,此后他停留在台湾的时间长达十年,对台湾的寺庙建筑深具影响力.现在寺庙常见的螺旋形藻井及纵横交叉的“网目斗拱”、轿顶式的钟鼓楼、龙柱上端出现希腊或罗马式柱头及其他一些特殊技巧如台北孔庙的大成殿使用斜拱,新竹都城隍庙采用减柱法等,都是王益顺首创或首次引入台湾,他所创作的这些建筑技巧为台湾近代寺庙建筑文化的新里程碑.据台湾学者李乾朗调查,王益顺在台多年,且带去许多溪底派工匠,较为出名的有王妈带、王火艾、王树发、王锦木等人,他们主持或参与了南鲲鲥代天府、台北龙山寺、嘉义城隍庙、土库顺天宫、苑里妈祖庙、大甲妈祖庙、三寮弯王爷庙、艋胛龙山寺过水亭、西螺妈祖庙等台湾著名寺庙宫观的修筑或局部修建工作.

泉台论文参考资料:

兰台世界杂志社

中台关系论文

结论:泉台民间宫庙建筑的文化传承和交流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泉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泉台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