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丰碑论文范文资料 与驯服蟒河:济源水利史上的丰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丰碑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9

《驯服蟒河:济源水利史上的丰碑》:本论文为您写丰碑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蟒河治理是国家治理黄河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造自然、治理蟒河的英雄壮举和成功经验,全国闻名.当时,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119个参观团来济源参观学习,罗马尼亚、苏联、朝鲜、越南等国也派代表团来济源参观访问.济源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蟒河是黄河中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莽山之花野岭,穿越太行山流经济源市(原济源县)、孟州市(原孟县)、温县,于武陟县的董宋村注入黄河.蟒河全长130公里,流域面积为1328平方公里,其中济源境内46公里,流域面积达700平方公里.

蟒河源头常年有水,平时流量大约只有6立方米每秒,但它流经的太行山主河道,因系喀斯特地貌,渗水量大,实际上仍属一条季节性河流.一遇汛期,蟒河为害甚烈.其水患有三大特点:一是河道自古形成的上宽下窄趋势,纵坡大、河床深;二是因上游林木草坡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河床增高,汛期山洪骤至,河水宣泄不畅,上游最大流量达到1000立方米每秒时,下游只能容纳1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经常造成中下游堤岸溃决;三是汛期洪水来做到猛去做到快.雨过天晴,上游山区和丘陵区由于水土流失,耕地逐年减少,地力逐年贫瘠,经常遭受旱灾;中游被水淹没的涝洼地多日内仍是水汪汪一片,贻误农时,种不上庄稼.据史料记载,蟒河流域1915年、1919年、1924年、1939年的数次较大的洪水,就冲毁良田万余亩、房屋千万间,漂没财物不可数计.大水之后便是大旱,1942年和1943年,蟒河流域沟干河涸,颗粒未收.旱涝之患给蟒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这首民谣,就是对蟒河流域人民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蟒河流域的人民,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在水旱灾害中挣扎着,在饥寒交迫中着.因此,岁岁年年,人们总是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驯服蟒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蟒河的治理工作.1950年,濟源县委、县政府决定先从水土保持入手,发布了封山育林、保护山林的布告.后来,在走访群众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水患的根源,认真研究和借鉴治理淮河的经验.淮河治理采取上游修水库拦洪蓄水,下游修闸节制洪水的办法,对济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启发很大.同时,又认真总结孟县赵新宅修梯田蓄水保墒亩产400斤小麦的经验和济源虎岭村曹永健封山造林保持水土的做法,学习洛阳伊川县修小水库和信阳修塘、堰、坝以及山西省打水窖等经验,然后根据蟒河的自然特点,主动与相邻的孟县协商,共同治理蟒河.当年,在济源、孟县874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做出了综合治理蟒河的全面规划.需要指出的是,治理蟒河是综合治理,而不是仅仅疏通蟒河故道.济源率先以治理蟒河为龙头,在全县山区和平原全面开展治山治水、科学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汛期尽可能多地蓄水,避免或减少泥沙流入黄河.其具体规划方案是:在山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培护草坡,提高林草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丘陵岗坡地修梯田、打水窖、蓄水防旱;河沟汊港兴修水库群,拦蓄洪水;平原地区修渠打井,兴利排灌,低洼易涝区修筑沟洫台田,降低水位,保种保收;下游建节制闸,发电、分洪、灌溉.

济源治理蟒河方针确定后,1953年冬天正式拉开了全面治理蟒河的帷幕.与此同时,地处蟒河下游的孟县人民也向蟒河宣战.

当时,农村还处在互助组阶段,生产资料仍属私有制性质.虽然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年时间的经济恢复,但人民群众还很穷,地方财政也很困难.因此,水利建设进展速度不快.

1955年冬至1956年年初,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到来,为大规模地兴办水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广大群众响应党和政府“荒山要绿化,坡地梯田化,洼地川台化,平地水利化”的号召,在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同时,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百库、千井、万水窖”蟒河综合治理.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蟒河两岸每日都有两万多名社员奋战在山谷丘陵.济源县原打算在全县修建水库15座,后又修改为27座,但是群众自报要修的水库就达109座.兴修水利是百年大计,不能蛮干.当时,县里只有3名技术员.为把技术教给群众,县委分工时任副县长的李传清和农村工作部部长李立本同志培训技术骨干.他们于1956年2月在思礼乡的三河水库工地上,挑选了98名有文化的农民进行培训.经过学习、实习,他们很快掌握了水库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整套技术.

当时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修水库必不可少的测量仪器,全县只有一个水平仪,根本无法保证四面开花的水库建设需要.参加三河水库建设的泥瓦匠们,认真研究了水平仪的构造原理,发明了以垂直45度的三角纸,中间画一条直线,线下垂一小石子作为衡测地平面的仪器,代替了水平仪.根据这一原理,还制造了木质水槽盛水的“水平仪”和竹质水槽盛水的“水平仪”,解决了各社修水库缺乏水平仪的困难.当时水库筑坝没有打夯机,更没有压路机,群众就制作了很多“石磙”和“石硪”,用于夯实坝基.鉴于当时财力、物力的匮乏,国家投资很少,县里提出了“以民办为主、多受益多负担、勤俭办水利”的原则.工程建设使用的工具,全部由群众自己解决.他们使用着原始的镢头、铁锹和箩筐,创造了宏伟的业绩.郭庄社在修建水库时物料运输最困难,坝基上用的砂和条石,人抬肩挑要走约10公里的路程,才能送到水库工地上.留养等社修建的10座水库,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发动社员把家里用不着的石块搬出来作价入社,解决了工地上石料不足的困难.王屋山上的王屋社,修建桃花洞水库挖坝心时,下起了大雪,地上积雪有三四寸厚,坝心冒出来的水和雪冻结在一起,施工相当困难.在社干部的带领下,大家轮番作业,日夜不停,整整苦战了一个月,终于建成了水库.在治理蟒河的其他战场上,还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活动.不少农民家庭都是全家上阵,于是出现了许多“夫妻窖”“姐妹塘”“少年林”“青年谷坊”以及一日百井的动人场面.

丰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驯服蟒河:济源水利史上的丰碑为适合丰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丰碑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